风云港岛
上世纪50年代,香港得历史之机遇百业兴盛,电影业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以50岁年纪为开辟事业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想抢占香港这个制高点,还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后者难度更大,关键要有制作优质电影的摄影厂。建厂就得买地。香港地少供不应求,他只买得清水湾一块地皮。那是一座荒山,用邵逸夫的话说,在山上向四周开枪,都不会击中任何人。
邵逸夫别无选择。买下山后,夷去60英尺为平地,在上面建制片场。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据悉这项工程仅地价和土方就花费近50万港元。此后,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电
邵逸夫造就的“五虎将”叱咤香港娱乐圈多年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远远超过香港其它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的电影院实行分级制,本土出品的电影只能在低级电影院放映。邵逸夫不信这个邪,他要用自己的电影征服香港人。作为一名优秀的制片人,他懂得组建什么样的队伍来实现意图。于是邵逸夫在报纸上大登广告,招聘人才。广告中说:“本公司有感于当今电影水准之低,决心改良设备,引进新技术,发掘制片人。本公司已选址清水湾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化妆、剪辑、配音及暗房等,公司将与同仁并肩奋斗,同甘共苦!”
这则广告收到了意外的成效。不久,陶秦、李翰祥、卜万苍、岳枫、罗臻、何梦华、严俊等名导演来了;林黛、李丽华、乐蒂、张仲文、丁红、丁宁、陈厚、赵雷、关山等名演员也来了。此外,邵氏公司还物色到一大批摄影、制片、化妆、剪辑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剧作家也前来应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邵文怀当他的《电影周刊》主编。《电影周刊》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特别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国际影坛消息”等栏目,吸引了大批年轻人。
就在这座电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其中不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从几十部剧本中,最后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财务人员一做预算,费用至少要花100万港币!便劝邵逸夫放弃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果然没有辜负邵逸夫的厚爱,《江山美人》一炮打响,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这部电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稳了脚跟,也使李翰祥一举成名。
紧接着,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倾注着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后,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观众简直为它着了魔。据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有位老太太居然连看了100多场。各种报刊争相评论邵氏出品的电影,欧美人也纷纷前来订购邵氏的影片。
精益求精
邵逸夫以实际行动来要求自己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邵氏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是观众喜欢不喜欢。凡是观众不喜欢的,就坚决不拍。因此,他拍的电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观众场场爆满。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
邵逸夫,造就了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邵逸夫称自己制片相当“严谨”,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据称,邵氏在迄今的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邵逸夫的成功还在于他从步入电影业时就认定,搞电影事业必须生产发行结合,方有出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邵氏兄弟实行“每月一院”的办法,在香港和东南亚,邵氏影院星罗棋布,形成一张巨大的发行网络。70年代,邵氏影院开始闯入世界影片市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与欧洲若干国家自建戏院,或组织发行渠道,使中国影片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进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国产片可及时发往世界各地。这不仅娱乐了各国观众,对传播中华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电视行业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他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选定1967年11月19日正式启播,并由公司最大股东利孝和出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则为常务董事。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受到来自电视的威胁和挑战,精明的邵逸夫立即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当时曾有人批评他误入歧途,邵逸夫却笑骂由人,我行我素。
1980年,因利孝和心脏病突发逝世,利氏家族又无心打理之下,改为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无线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电视明珠台和翡翠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使“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雄视港岛,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时至今日,仍然是香港免费电视“一哥”。
邵氏大奖
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他对中国敎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敎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20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0多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敎育和医疗项目。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吿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邵逸夫说:“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硏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敎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两段婚姻
人们习惯于被港姐簇拥着的邵逸夫,因为他的旗下美女如云,但实际上,邵逸夫只经历过两段婚姻。
他于1937年与年长他5岁的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两人育有二子二女。这段婚姻维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黄美珍85岁时于美国病逝。 邵逸夫的现任太太方逸华于1931年出生于上海,随母亲长大,早年是个红歌星,在南洋一带很受欢迎。两人在1952年邂逅,此后四十余年,方逸华一直在邵逸夫身边帮他打理邵氏和无线的日常业务。直至1997年,两人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注册结婚,当时邵逸夫90岁,方逸华则是61岁。 但自从发妻黄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几个子女便陆续淡出邵氏管理层。目前,邵逸夫的两个儿子均长居新加坡,在那里负责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厦及住宅,对父亲的影视帝国则无接手的兴趣。
黄金一代
邵逸夫叱咤影视圈和商界八十载,除了拥有邵氏兄弟和TVB两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物业,保守估计其私人资产值超过一百亿港元。
他持有其上市旗舰企业邵氏兄弟公司74.58%股权,市值达56亿元,其持股市值有42亿元。同时,他通过邵氏兄弟公司和邵逸夫基金,控制市值超过200百亿元的TVB32%的股权,成为单一大股东。
1967年邵逸夫创建香港无线电视(TVB),并于1971年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如:周润发、周星驰(Q吧)、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乃至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这个训练班。 TVB在邵逸夫带领下好戏连台:《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 等巨制捧出了“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则在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后,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选和称号也由邵逸夫一手操办。
正式退位
在娱乐圈打拼大半个世纪的“六叔”邵逸夫,终于以102岁高龄荣休。从2010年1月1日起,他便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TVB行政主席职务,只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由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79岁的“六婶”方逸华正式执掌大旗,掌管这间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不过邵逸夫退出江湖之际,TVB却面临创立42年来最大威胁――收入锐减以及垄断多年的香港电视界音乐王国随时面临瓦解,甚至引以为傲的电视剧制作也是口碑逐年下降。 裁员节流仍止不住营业额下滑 邵逸夫近年已鲜有参与TVB的日常业务,仅在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以及每年的台庆才会公开露面;反而妻子方逸华渐趋高调,由以往“垂帘听政”走向幕前,2008年起更“坐正”出任董事总经理之位,可见邵逸夫早已为交棒做足准备。接班人没有问题,但TVB业绩停滞不前却是很大问题。2005年到2008年期间,TVB的营业额从41.76亿港元增至44.7亿港元,每年增长率仅为1.35%。盈利方面更是不进而退,2008年赚了10.55亿港元,比起前三年平均每年赚11亿港元左右还要倒退,而且毫无复苏迹象。 至于2009年上半年的业绩,半年营业额仅为17.54亿港元,较2008年同期减少一成半。邵逸夫虽然TVB大刀阔斧、裁员节流,令成本由9.6亿港元缩减至8.5亿港元,但上半年纯利润仍然大跌三成半,由2008年上半年的5.02亿港元,跌至3.3亿港元。 香港电视音乐垄断地位将被打破 除了业绩连续下滑外,TVB垄断多年的香港电视音乐王国也可能被打破。以往华人歌手在香港宣传一般只上TVB,要是接受别的电视台采访就会面临被TVB封杀的危险,尽管别的电视台近年想到借用内地电视台的采访镜头,用普通话来采访歌手,但TVB依然处于垄断地位,唱片公司一般不会得罪TVB。但近日由环球、华纳、SONY和EMI等唱片公司组成的HKRIA(香港音像联盟)开始发难,要求采用国际同行的分红方式――按照广告收入的分红制度来制定版税金额。按照这样的算法,近年TVB要交480万港元的版税,到了2012年则要交960万港元。这对于TVB来说将大幅增加预算。 这段时间HKRIA与TVB一直争执不下,TVB左右为难,要是答应了新的交税方式,未来别的唱片公司也跟进的话,那将是很大的一笔开支;假如不答应,TVB在香港的音乐垄断地位很可能将被打破。据了解,HKRIA的这四大唱片公司拥有陈奕迅、李克勤、谢安琪、方大同等众多华语一线歌手,目前这些歌手将缺席TVB本月举行的劲歌金曲总选,而且TVB的很多节目也需要用到这些歌手的歌曲。例如前晚在香港尖沙咀举行的烟火倒计时,TVB负责制作,结果只邀请到英皇旗下的古巨基,其他唱片公司的歌手纷纷缺席2009年同一个活动就有李克勤、谭咏麟等大牌出席,这让TVB很尴尬,也不利于广告招商。 过多植入广告 台庆剧大失口碑 TVB最大的一笔资源――电视剧目前也陷入“港剧危机”,除了创意缺乏外,TVB为了讨好广告客户在剧集中大量植入广告品牌,令观众感觉厌烦。以TVB最新台庆剧《富贵门》为例,该剧大量植入香港一家银行的广告,还把该银行的经营理念都植入进去,把整部电视剧搞得好像一部银行广告专辑。据传该银行给了TVB约1000万港元的赞助费。但观众对这样的植入非常反感,该剧在香港收视率很一般,平均收视连30点都没有,这成绩创了近年TVB重头戏的新低,有部分观众还向香港广播电视管理局投诉广告植入太厉害,这对于TVB来说是赢得收入但口碑尽失。
身份
第一重身份:娱乐圈教父
不久前,本港传媒评选娱乐圈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六叔位居榜首。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本港娱乐圈明星中惟一年龄过百的人瑞,更重要的是他所执掌的TVB王国是目前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在本港有着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邵氏出品的影响力,甚至在港资还未全面启动北上掘金潮之前,便已先行渗入内地,TVB制作的《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内地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被一代人奉为“经典”;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等。
不仅如此,邵逸夫对推动香港电影的发展亦功不可没,他可以被视为是华人电影史的“活古董”。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他与几位兄长联袂称霸整个东南亚的电影市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地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由邵逸夫独掌大权的局面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57年,他只身赴港创业,一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在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当年风靡亚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等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可以说,邵逸夫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在香港的文化史上,他是一个即使再过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标杆性人物。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与时常出现在娱乐版头条的明星身份相比,六叔或许更钟意被视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精通业务、市场敏锐度极强、对成本錎铢必较,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逸夫并非出身于贫苦人家。他的父亲在上海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可邵氏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全数进了娱乐圈。他于1926年追随兄长赴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由职位最卑微的电影放映员做起。由于当时邵氏刚起步,并没有自己的电影发行网络,他只能自己挑着装影片和器材的担子跑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每个角落,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至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颇具规模,他的勤勉却不减年少。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着名导演张彻在邵的手下工作过,他写的书中回忆说:“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就商人而言,六叔也算是魄力过人、决策果断。他从上世纪20年代与兄长一起打拼三十余年,已在南洋积累了相当的身家,却仍选择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创业”;至20世纪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电影业,转向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时,已年过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创出的那一番业绩,六叔的毅力也值得今日受困于转型的香港后生景仰。
拍电影、卖电影的人大多喜欢以“文化人”自居,六叔倒愿意诚实地承认自己是一个生意人。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视作品“媚俗”,缺少艺术价值,产量大、传世少。但仅以商业价值而言,专走小市民路线的“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二十年;常被斥为盛产肥皂剧的TVB,也能常年坐拥本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在营商方面,六叔则与所有对成本錎铢必较的香港老板并无差别,他甚至为此闹出了笑话。例如,当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曾找他毛遂自荐,欲以每部一万美元片酬拍电影。但邵逸夫认为此人太狂妄而把价码压至每部
2500美元。结果李小龙掉头投奔了六叔的竞争对手嘉禾,致使邵氏错失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金鸡”。另一次是他拒绝了一名剧务要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工作人员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才一毛钱。结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早餐吃而闹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
事后,六叔的太太方逸华只好戏谑地告诉公司同仁“他可省了十元”。
第三重身份:慈善大家
六叔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早在1973年,六叔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2002年,六叔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