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几篇关于“网瘾基因”的报道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报道称,总部设在上海的联合基因集团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出了“网瘾基因”检测项目,未成年人接受基因检测后,父母就能获知其今后得网瘾的风险几率。这一项目,被一些人斥为“骗局”、“伪科学”。
“网瘾基因”检测究竟有没有科学性?昨天,记者走访了相关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了解到了这一事件背后的科研进展。
多个基因与网络成瘾有关
据联合基因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秦义龙介绍,这是一个由复旦大学一批教授创立的企业。谈到这几天备受争议的“网瘾基因”检测,秦义龙说,他们从没有在项目介绍中使用 “网瘾基因”这个词,“因为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我们的用语是‘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研究表明,确实有基因和网瘾密切相关,而且不止一个。 ”
秦义龙表示,成瘾性是人的一种生物特性,也就是说,对不少东西人是会上瘾的,网络就是其中的一种。然而,大多数青少年接触网络后不会得网瘾,而有些人玩了网络游戏后就沉迷于此,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秦义龙认为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内在的因素是基因,外在的因素是环境。当一个 “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表现异常的孩子经常长时间接触网络后,就容易患上网瘾。
据介绍,国外科学界已开展了很多对网瘾相关基因的研究,在SCI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至少有500多篇。例如,韩国学者研究发现,SLC6A4基因的5HTTLPR位点的多态性与网络成瘾明显相关,这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会影响神经活动,进而影响网络成瘾。
除了SLC6A4基因,还有两个主效基因与网瘾显著相关,此外有一些基因与网瘾有一定关联。联合基因集团的研究人员在检测了所有相关基因后,将结果输入一个包含各基因权重的数学模型中,便能判断被测者网络成瘾倾向的高低。
天赋基因检测不只是梦想
在该公司出具的一本 《基因检测报告》中,记者看到了一个匿名儿童的网络成瘾检测结果:“您患病的风险比较低,患病概率略低于普通人群”。不过,该检测结果只是厚厚一本报告的一小部分,解酒能力、尼古丁代谢能力、抗生素口服疗效等17项指标都通过基因检测给出了结果。
让记者感到有些惊讶的是,基因检测报告的品种还包括:智商、情商、运动能力、各类特长(如音乐、舞蹈、美术、棋类)。这些都能通过基因检测出来吗?真有所谓的 “音乐天赋基因”、“绘画天赋基因”?对此秦义龙表示,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而天赋主要由基因决定,例如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智力学说”词条下就有这样的明确表述:“约70%~80%的智力差异源于遗传基因。 ”
是否真的如此?记者向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席教授薛京伦做了求证。他表示:“目前,天赋基因检测已经从概念设想走向实践,建立起了一套技术标准。只要严格地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测评,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估儿童在天赋方面的状况,从而为个体发展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 ”
商业噱头引发“伪科学”质疑
谈到这类基因检测,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健康事业部负责人黄新华指出,国内外的生命科学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已做了很多探索,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因此“基因检测尚不完美,但是有其价值”。
拿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来说,如果孩子的基因检测显示,他得网瘾的风险较高,那父母就会加强对孩子上网时间的控制,避免其染上网瘾。在天赋基因检测方面,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孩子的注意力、敏感性、长期记忆力、接受理解能力等相关基因“表现优良”,那么就意味着他具备发展音乐特长的潜能,父母可以在早教中让孩子学习乐器,使这种潜能得到发挥。 “教育学中有‘因材施教’的理念,现在科学家已能通过基因检测来判断孩子是哪方面的‘材’,给家长、老师提供参考。 ”黄新华说。
黄新华说,由于技术门槛高,做这类检测的机构并不多,他们在项目宣传上是基本严谨的,但不少代理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夸大、歪曲,搞出了“网瘾基因”、“早恋基因”等表述不科学的商业噱头。但黄新华也指出,如果只因商业噱头,就否定基因检测的科学性,将其一律斥为“伪科学”、“打着科学幌子的算命”,那也是不科学的。
“在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向发达国家靠拢,加强对人体各种基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老百姓的健康、教育造福。 ”黄新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