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事件启示1: 知名社会组织自律之缺
知名社会组织也是从草根组织成长起来并逐步积累起公信力的,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趋势下,更应存敬畏之心,行谨慎之道
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自6月21日起成为聚焦人物。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其真实身份至今众说纷纭。网络的聚焦点也从对“微博炫富”现象的鄙视,逐渐演变为对知名社会组织公信力的质疑和非议。
嘈杂声中,“红十字商会”、红十字会、商业红会、中红博爱、王鼎公司等若干个真真假假、关联嵌套的当事者,先后被挖出并逐个剖析分解。一时间,相关方纷纷发表声明、微博或接受媒体采访进行澄清、解释。但网友仍然紧追不放,希望揪出那条更大的“鱼”。
对此,《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关注社会组织管理的专家指出,在我国,像红十字会一样的知名社会组织还有很多,有的具有官方、半官方性质。“郭美美事件”纷纷攘攘的背后,其实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特别是知名社会组织运作机制不透明的不满。知名社会组织也是从草根组织成长起来并逐步积累起公信力的,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趋势下,更应存敬畏之心,行谨慎之道。
郭美美事件启示2: 不透明暗损公信力
7月4日,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在其个人博客中表示:“郭美美事件对我们来说,是坏事,也是好事。坏事是由于她的炫富、她虚构红十字会不存在的机构名称和职务,引发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误解和不满,严重损害了红十字会的形象和声誉;好事是使我们通过这次事件,看到了行业红十字会乃至整个红十字会系统在组织建设、业务开展、资金募集、项目运作等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进行研究和整改。”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马庆钰教授就此对本刊记者说:“这件事和过去一段时间国内一些公益性组织运作不透明有关系,大众不清楚自己捐赠的钱和物的最终去向,主观上就会认为这里存在‘猫腻’。因此,社会组织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公信力。”
近年来,我国地震、雨雪冰冻、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5月,民政部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即向全国公布,在全国、中央层面捐赠善款的三个主要渠道:一是民政部,二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三是中华慈善总会。此后的一周之内,便收到超过100亿元的社会捐助,动员速度之快令全世界瞠目。
一位网民的留言代表了众多捐赠者的心声:“我们能为灾区人民做的不多,只希望每一份爱心都能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但愿爱心不被打折。”
此后的3年中,全国性大规模的捐助活动又进行过多次。与此同时,对捐款的流向和用途,以及这些知名社会组织运作机制的质疑声也逐渐响起。2008年即爆出“万元高价帐篷事件”,此次网民对“郭美美事件”的非议和围攻,更是深入红十字会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管理方式、项目合作等多个方面。
受访专家指出,在发达国家,慈善机构不但每笔捐款都要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向公众报告,其会计账目,甚至工作人员的工资都要公开。作为公益性组织,公众最担心的问题是它打着公益的旗号来进行一些不规范的运作,甚至违背其非营利本质而进行营利性运作。如果各界对这些社会组织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则很容易引起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从而激发信任危机。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何海波说,目前为止,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红十字会有严重违规的问题。但社会的广泛质疑,显示了民众对某些知名社会组织的不信任。这警示某些知名社会组织亟须转变管理方式,加强业务的透明度,从而在公众面前建立自己新的形象。
王汝鹏在博客中承认,“这次因郭美美事件引起的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是某种社会情绪的一次厚积薄发,虽然具体质疑的对象是中国红十字会,但值得中国所有的公益慈善组织引以为鉴,并切实改进我们的工作,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执行效率,推进公开透明,做透明的钱口袋。这也是中国红十字会为什么今年要花大力气研发推出公开透明的捐款管理信息网络平台的真正动因”。他表示,这个网络查询平台“争取在7月底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