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懂得保护故事的城市是有福的,一如懂得保护生命,保护空气,保护水。
台北有两家以“故事”命名的场馆——台湾故事馆和台北故事馆,据说美妙有趣得很,该馆的思路是以人性、温暖、个体、动态的方式,保存台湾、台北前世今生的日常生活记忆,是活的记忆,而不是被钉在墙上的风干的记忆,或被零落拆散的湮灭的记忆。
一个处处有故事的地方,是容易让人产生家园感和认同感的,尤其当它承载了文化传统之根脉的时候。
看台北的街名:士林路,信义路,辛亥路,民权东路,酒泉路,罗斯福路……中国的传统价值、历史风云、故土乡愁与西方印迹,通通化作繁体汉字所标识的空间符号,穿行于这些街巷,我不能不感到此地历史的完整与文化的兼容。
在台湾学会了一个文物学词组——“古迹活化与再利用”,大意是把残存的古迹按原貌修整后,依其自身特性赋予某种日常文化生活功能。这是台湾文博人士借镜西洋并结合本土而形成的文物保护思路。台湾古迹历史短,因此对之分外珍惜。譬如,原是金矿工人聚居地的台北县九份镇,现竟被辟为专门的观光小镇,镇街的狭促一如当年,但是里面却林立着货品各异的手工艺店铺,弥漫着风格化的怀旧风情。因影片《悲情城市》而驰名、已有一百多年采金史的金瓜石矿区,则产业化为“黄金博物园区”——在以金瓜石矿业历史和黄金为主题的黄金博物馆外,完好保存的日据时代的木板地、机车轨,恢复旧观的太子宾馆、日式宿舍群,诉说着此地昔日的沧桑。矿体的地下坑道绵亘六百余公里,第五坑道被专门辟作体验坑道——我被要求戴上安全帽,领了上工卡,宣誓“保证安全”之后,便以“矿工”身份“下坑”,沿途可见真实管道、矿工雕塑,可听见感应式的对话解说,算是重回当年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