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杨卓舒之前,关于他的传闻略晓一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房地产企业领袖100强”、“中国儿童慈善家”、“中国十大慈善家”等等如此。房产领域与慈善事业的成就令他声名大噪。真正看到他已是深夜。一席黑色西服是他为此次采访特意准备的。坦率、真诚是他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在中国房地产界的一段传奇,亦或这也是解释其为何“虔诚”地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正解。1993年,辞去报社编辑职务的杨卓舒就像那个年代的人们一样涌入到商潮之中,创办起卓达集团。16年后,一个资产总额逾200亿元,企业员工达4000余人的大型房地产集团已傲然林立于中国房地产界。但他却说,除了房产,还有一个他为之终身而努力的目标,那就是慈善。
“创办一流的慈善机构。这将是我企业生涯之后又一个事业。我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杨卓舒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实现“三个一流”:一流企业、一流大学和一流的慈善机构。“应该说,一流的企业我们还正在努力当中,所谓大学也只是表明我们的办学方向和模式是比较先进的。但无论规模还是水平,显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关于第三个目标,创办一流的慈善机构”杨卓舒原本平缓的语调突然提升,“我办卓达,要能使200万失学儿童重回学堂,将来还要赡养10000名老人。这两点对于我们来说,从经济角度考虑是可以实现的,但显然不能满足于此。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把慈善产业做大,怎样通过我们的行为影响到全社会。如果说做一个企业最终能够有这样的归宿,应该是快乐的,我们没有白忙一场。”
“兼济天下、关怀社会”是杨卓舒为企业发展定下的基调。十几年来,卓达集团公益捐款达到惊人的9.33亿元,将大爱精神注入到企业文化的每一处细节之中。面对灾难,杨卓舒总是在第一时间带头捐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能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希望能使我们的大环境更加成熟”。汶川地震时,杨卓舒个人率先拿出300万元援助灾区,他的员工也捐出了100多万。最后卓达集团累计捐助总额超过708万元。
“卓达集团的文化和慈善事业,应该是有机的整体。”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杨卓舒如是说道,“卓达的文化概括起来就是,‘责任、爱心、付出’。当然也包括许多优良品格在内,以及不断的创新和进步。我们付出爱心、给予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慈善只是其中一种。”“从企业自身来说,为社会创造财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安顿就业等,本身就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种善举。因此我说,企业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能够多做一点公益事业、多付出,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净化。”
杨卓舒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已经稳居河北房地产界头把交椅的他显然不会满足于现状。南至三亚,北到呼伦贝尔都留下了卓达的身影。事业上的成功,为杨卓舒积累了不菲的财富。对于此他却有另一番见解,“事业的成功与否,不是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将多余的力量奉献出来,把多余的金钱拿出来帮助那些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的人,帮助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这使我们知道,金钱还可以有这样的用处,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我们对于他人的价值是如此的重要。这种幸福感唯有体验过方能感悟。这才是我人生终极的价值。”“如果我们不能领悟到这些,做不到这一点。那我们还去挣这些钱干什么?正因为钱能够有这样的用处,所以我们才会有不断拼搏的动力。”“经常有人问我,如何才能快速生财,成就事业。我说,如果你能够确立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在30岁之前使100个失学儿童回归校园,40岁时能救助1000个人,50岁时能救助10000个人,60岁时能救助50000个人,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因为你总觉得有压力,总觉得有很多事情应该做而没做好,只有在付出中收获快乐,体会责任,才能够有事业心。同时,这也使人在获得一定经济实力后,不至于挥霍,不至于糟蹋财富,能够保持勤俭的生活习性,保持奋斗的精神,保持自己做人的基本信仰。这既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责任。所以说卓达的文化包括这样的价值和审美取向,因此我们做一些慈善事业,应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卓达,我还听说了这样一则故事。每年的国际献血日,卓达集团的员工都会自发组织义务献血,从未间歇。对于此,我很惊讶,向杨卓舒考证。他却笑着说:“血战的站长曾经问我是如何进行动员的,我说我根本就没有动员。献血日是哪一天,我也不清楚,但是我们的员工却知道。我平时就和他们说,你们今天为别人付出多一些,等到有一天你也需要的时候,就会收获回报。这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群体,一种宗族延续、发展最基本的因素。其实做慈善事业,这本身也算不上多么崇高,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必须如此。如果非要从个人角度考虑,这的确是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因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觉得这样做快乐,这样做内心能够感到安宁。”
杨卓舒曾经认为,目前中国的慈善环境还并不十分成熟。需要所有人携手努力完善,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我始终将慈善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我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包括宗教信仰、社会发展、审美取向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做前提,没有基本的氛围,持久的慈善事业是不可能的。一个社会的崇高是慈善事业得以成为全世界公民自己行为的又一个最重要保证。如果人们耳濡目染的都是负面消息,就会变得自私、阴冷,慈善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情,就无法成为公共行为,那就很难保证它的持续性发展。”
2007年,杨卓舒做出了一项被认为是其房产生涯中“最重要的决策”——创建全龄化服务型居家养老社区。目前已经推出了672项社区养老物业服务项目。在他遍及全国的各个项目中,均已将养老社区计划纳入整体规划当中。“企业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做一点慈善事业,这是应该的。从社会意义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慈善事业,愿意为社会多付出一点,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某个具体困难,更重要的是,它将倡导、引领整个社会,影响更广泛的阶层去关注慈善事业。而一个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投入的多少,是这个社会凝聚力必不可少的,也是衡量这个社会精神状态体现和道德状态重要指标,是一个社会综合水平的试金石和评判标准。”
“慈善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困难的特殊群体。一个社会不管处在发展的什么阶段,总会存在这样的群体,如果他们不能够被有效的关注,不能够被赋予爱意,那么这个社会就将变得冰冷。正式基于这一点,我们创建了卓达式的养老体系。对于老人的赡养和关怀自古延传,一个对社会充满责任心的企业不应该,也绝不能忽视。如果说这个社会还有一名老人没能被无微不至的受到关怀,那我们的内心就应该感到深深的愧疚。一个具备这样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企业,或许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全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这样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都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最基本的觉悟和责任心,那么这个社会将非常和谐、美满。一个社会强大之后,经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全部,最主要的是这个社会的情感水平、道德水平。因为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及整合力量,其中包括我们全体成员的正义感、爱心等等。”
从做企业开始,杨卓舒始终履行他“回报社会”的承诺。数亿元的社会捐赠也使他屡屡见诸于各大公益慈善榜单,以至于人们更喜欢称它为慈善家。两种角色间的转换,在杨卓舒看来自然却又意义深刻。“主观的说,我从事慈善事业是发自内心,出于对社会的关注,而不是要谋取什么利益。它应该是纯洁而崇高的。如果把做慈善作为企业交换利益的一种形式,为个人换取荣誉,这都有背于慈善事业的宗旨。如果把慈善事业和企业、个人所得相联系,那就变成了一种交易,奉献与交易在本质上两个概念,奉献必是无偿的。”“当然,客观条件也很重要。”杨卓舒话锋一转,“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实力,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一切都只能是美好的夙愿而已。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捐是一份人情,不捐是你的本分。”“至于社会公认与否,如果只是希图于社会的公认,那它的目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既然真正做了,那就要做得好,做到位。所以企业家和慈善家相比,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企业创造利润;而慈善家的行为不存在任何交易,只有单项的付出。他不能,也不应该有‘收入’。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采访行将结束,已是凌晨2点。我们之间的交谈也愈发宽泛。提及今年的金融危机。杨卓舒很肯定地说道:“经济形式的好坏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对于慈善事业的热情。危机与机遇是并存的,我们要抓住机会。所以说,现在是卓达发展速度最快、步伐迈的最大的时刻。我们的实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是在成倍提升,为今后的慈善事业积累了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