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先生
《AMOUR善品》以下简称A Mr. Dermot O’Gorman以下简称O
A:WWF自1961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独立性环保组织。能否详细阐述基金会的宗旨与最终目标?
O:WWF的愿景之一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这与中国政府的和谐社会主题正相符合。作为全球性环保组织,我们在中国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通过示范项目,比如地方办公室的活动,展示如何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达到平衡。我们对中国政府的环保政策投入大量关注,为其提供专业性知识咨询。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通过直接交流,以及开展专门的教育行动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知程度。
A:汶川地震后,WWF采取了哪些行动?在目前灾区的重建工作中,WWF又有什么新动态?
O:在悲剧发生后,WWF立即做出了反应。首先是对人民生活物资方面的帮助。我们主要是向熊猫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提供支援,如岷山、邛崃等地。应急药品、通讯工具都以最快速度发放到灾区,帮助他们尽快与外界建立起联系。在最初的应急反应之后,我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区和保护区的重建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增援办公、通讯设施,尽早恢复巡护站的职责运转。此外,还帮助灾区群众解决一定的生计问题。比如在陕西连续多年开展的“绿色青年大使”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最近一次的活动中,有200多名大学生走访村民,了解受灾情况,为其提供相应援助。我们帮助四川的花椒农户与家乐福建立联系,2008年预计销售24吨特产川椒。这样他们有了更多的收入,才能够顺利进行家园重建。到目前为止,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为灾后重建投入400万人民币。
A:目前WWF在动物保护、生态水源、气候环境、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均投入关注,就WWF自身而言,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使工作更为有效?
O:作为一个全球性环保组织,WWF在各地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在中国的主要工作包括水资源的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另外,对于物种的关注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虽然我们有非常多的项目,但同时也在努力将资源集中起来,以便有效加以利用。目前WWF在中国有100多名员工,我们希望通过自身及外界的网络资源,更好地突出工作重点。我认为关键在于,慈善事业没有无限的资金来源可投入并持续进行所有的援助,WWF将精力集中于其中的部分重要项目。
此外,我们与其他的组织机构加强合作,藉此提高工作效率。例如我们和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就十分密切,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之长。比方说政府在某方面进行投资,我们对其加以补充,另外再进行投资,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我们也和很多公司企业有着良好合作,如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彼此结合双方的优势,进行互补。并且还通过媒体间的合作,将我们的理念传达给大众。藉由如此众多合作伙伴的协助,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A:WWF是基于怎样的理念开展与企业间的广泛合作?
O:与企业合作的展开有两方面的考量。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资源由政府和企业进行管理分配。公司在如何使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常规性影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企业也将在社会进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持动力。像中国移动等大型公司,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角色。这些公司逐渐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销售商品不再是唯一目标,保证可持续性发展才是根本。过去他们会觉得,公司只要关心产品的销量和赢利,无需考虑环境问题。现在他们认识到自己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组成部分,要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减少技术上带来的气候变化影响。正是出于这种理念,我们与商业伙伴展开合作,以此促进企业的经济转型,向着可持续环境和社会的目标努力。我认为,这可以归结为一种经济文化的表现,它支撑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协作应对各种环境问题,从而达到平衡。
A:能否详细介绍一下与汇丰银行联手进行的环保项目?
O:我们与汇丰银行的中国合作项目已进行了将近7年,主要是为长江流域的可持续生态发展提供助力,帮助这条关系到中国14%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河流回复生机。维护工作着眼于该水域的自我修复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度。我们和政府部门共同协作,尽力达成从教育普及到农业生计等多方位的有效指导,让人们能够做出对生态系统积极有益的决策判断,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
这些努力不仅仅是纲领性指导,还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以洪湖为例,我们协同当地政府将90%左右的养鱼场移出湖内,使洪湖得以重新连接上长江水道,随之而来的新鲜水源将会促进鱼类的繁衍,同时也净化了水域。水质从最坏的5级上升到2级,非常令人欣喜。这种进步离不开周边社区群众的支持,我们通过介绍新的农业技术等方式取得他们的认同。这显示出改善环境、支援周边社区及缓解区域内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而接通长江流域的河湖水道,就可以利用水域自身的净化恢复能力同时达到以上三重效果,不仅仅是水质的提高。此外,我们还在上海开展了低碳城市示范计划,在改变水流量、保护可饮用水源等方面引入科技手段,希望通过2009年一系列具体方案的实施,使上海能够真正展现出世界一流城市的环保领航风范。
A:在引导企业贯彻落实社会责任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WWF有着怎样的看法与作为?
O:企业社会责任(CSR)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首先,我以独立公司为例说明它的核心要素。许多中国的先锋企业在近几年才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部门及决策管理中,使之成为组织结构的一部分。虽然与那些开展企业责任活动多年的国际性公司相比有着显着差异,但它们的快速学习能力,以及扎根中国本土环境的适应力令人钦佩。
让我们在头脑中描绘出促进中国企业责任发展的元素树形图。第一是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鼓励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自身效益目标的实现过程,倡导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赢利的积极影响。第二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关注企业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市民服务的重心集中在社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得到最多的热情投注。因此,企业的兴盛与否,产品的质量安全成为群众的注目焦点。这使得企业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市民健康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内容。此外,从全球金融视角来看,下一个10年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跨国性公司,在南非、澳洲、印度、美国等海外区域留下深刻印记。它们将会借鉴国际买家的成熟经验,收购原有跨国公司。而一旦进驻海外市场,如欧洲之类的部分当地政府往往会要求这些企业必须具备过硬的生态保护对策,以此确立品牌保护门槛。我们能够从中得出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中国的大型企业而言,如果有着规划良好的社会职责实施条目,就具备了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前提条件,有可能晋升为全球性金融机构的一员。
A:自1980年进入中国以来,WWF一直致力于中国的自然环境保护工作。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O:WWF在1979年非常荣幸地应中国政府邀请,来到中国开展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在过去的29年中,我们的工作范围逐渐扩大,涉及诸多领域。在最近10年,尤其是后5年中,中国领导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飞速提高,众多讯息传达出他们在社会、科技、文化方面的进步要求。我认为其标志性的根本转变是如何看待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20%节能行动”就是一个极富代表性的实例。它呼吁构建新型经济体制,以缓和工业生产中的能源紧张问题,同时要求提高环境指标,发明新技术。与之相应,一些混乱无序的老式工业则需要大力整改或取缔。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十分振奋人心。我们和政府、企业也在其中有一些密切合作,目的是保证可行性环保方案的顺利实施。中国目前在国际领域中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并且将会逐渐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的重要角色,这取决于环保科技开发、民众节能意识培养等诸多环节的进步。
A: 能否谈一谈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对慈善事业的影响?
O:我想说的有两点。首先,很多中国企业拥有雄厚资产。而且无论在美国、欧洲或是其它地方,财政上的要求没有遭遇非常大的困难。我们在未来几年内可能看到中国企业的成长与海外拓展,这源于它们的丰厚资本及良好的资金回笼状况。另外,非常多的中国公司将更为倚仗于出口市场,在经历至少1年半到2年的恢复期后,市场状况会有令人惊讶的改变。而在这之前,中国政府为拉动内需所采用的一系列刺激政策是不可少的。我们衷心希望这些措施能够达到最佳推动效果,在保障基础工业的同时,达成低碳型经济的转型,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水资源,创造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