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正值国庆佳节,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之情勃然迸发。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护与弘扬离不开敦煌父女常书鸿、常沙娜前后跨越八十载的接力。北京公交候车亭媒体值此佳节,将“敦煌父女,文化传承”的故事在首都北京的大街小巷传颂,助力文化自信,倡导文化传承。
1935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法国的生活,回国投身到敦煌艺术的保护工作中。靠着办展卖画自筹的经费,他以自身力量担起保护莫高窟的重任。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成立,常书鸿担任首任所长。自此之后五十余载,他带领许多年轻艺术家一起奔赴敦煌,保护、临摹、研究敦煌莫高窟艺术,并指导女儿常沙娜一起走进敦煌艺术领域,为敦煌艺术做出许多重要的学术理论发表,多次举办国家大型展览,将这份中华艺术之美传播到了全世界。赵朴初先生为他所题“敦煌守护神”这一称誉,浓缩了常书鸿先生终其一生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常书鸿之女常沙娜,名字来源于法国里昂索恩河,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西北大漠,沉浸在对中国敦煌艺术的传承之中。自14岁豆蔻之年去到敦煌,她克服着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每天和父亲常书鸿在洞窟中临摹壁画,并于1951年协助父亲在北京故宫展出二人临摹的敦煌壁画,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次规模宏大的敦煌艺术展。周总理参观了展览并鼓励道:“敦煌工作一辈子做不完,要世世代代做下去。”这句鼓励,也是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为之奋斗一个世纪的人生目标。
1951年,常沙娜随师林徽因进入清华大学营建系担任助教,将自己在敦煌所学运用到工艺美术领域,后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一职。她在教育领域中,以敦煌图案为教学蓝本,开创性地把敦煌图样艺术应用于设计之中。她所创作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份国礼《和平鸽》丝巾,赢得了各国友人认可,纷纷称其为“新中国最美的礼物”。常沙娜先后主持、参与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美学设计,并于九十岁耄耋之年带领新一代设计师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展览馆建筑工程的设计。同时,她还潜心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编著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等敦煌艺术学著作,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教科书。
如今,92岁高龄的常沙娜先生抛开身上无数的光环,她还是那个成长于敦煌千佛洞中永远的敦煌少女。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本次候车亭媒体的公益宣传,以常书鸿、常沙娜这两代文化保护工作者为向导,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为祖国73岁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