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大学之道”?为什么“大学之道”会被遗忘?这些遗忘的东西是什么?有办法重拾起来吗?
2018年,1月4日晚,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现任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从传统文化入手发表了名为《大学之道拾遗》的主题演讲,指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髓,不要盲目西化。千余名观众到场聆听演讲,同时数十万网友在场外观看在线直播。大家在新年伊始与谢维和教授一起认真追寻“大学之道”。
被遗忘的大学之道究竟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谢维和教授在演讲一开始,就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推荐大家阅读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并参照《大学》中所描述的“大学之道”来检视现在的大学文化里被遗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丢掉的是为学之本的修身。在《论语》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常常说‘本末’,物有本末。什么叫本?修身是本。学习、修身是本,叫做为学之本。《论语》怎么提的呢?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以修身为本,《论语》说到的三纲八目,三纲:明德、亲民、至善。其实这个明德包含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个方面都属于明德的范畴。”明德属于内修的境界和内涵。而亲民就是讲外治,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属于亲民的范畴。在内修和外治之间就是修身。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三严三实”的时候,第一个就是叫严以修身。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髓 这个修身为什么会被忘记了呢?谢维和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即忘记了教育或者学习的初心:“学以为己”。“‘学以为己’的真正含义是讲你学到的东西首先要去修养自己本身,是要去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德性,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而不是去追求一种外在的名利。”
在谈到要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当代中国大学建设中的重要议题时,谢维和教授引用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大学一解》的观点,将苏格拉底“学以知己”--通过不断地追问,让别人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他自己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与中国人不仅仅是“学以知己”,而且要“学以为己”,不仅仅是要知道自己,而且要通过学习来修养自己的境界进行比较,指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以为己”更胜一筹,他强调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学会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精髓,不要盲目西化。
如何将遗失的大学之道重拾起来——定、静、安、虑、得
在谈到第三个问题,如何将遗失的大学之道重拾起来时,谢维和教授指明“定、静、安、虑、得”这五个字是修身的五步功夫。“这个定也就是你能不能抵御外部对你的各种诱惑而始终不渝地从事你所相信的事业,你有这种定力吗?而不是那种老变来变去。这就叫定力。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中,在我们现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里,诱惑是很多的。”
谢维和教授语重心长地提醒清华的天之骄子们在面对各种机会和诱惑时,要把自己内心的一些杂念、欲望都要去掉,真正地安静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大学建设的时候也特别讲到,大学是应该使人心静下来的地方,成为消解燥气的文化空间,教师要静心从教,学生要静心学习,通过研究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谢维和教授提醒大家要认真思考总书记的话。
有了“定”和“静”,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做事。“安”之后就要进入另外一种境界“虑”,“虑”按朱熹的说法就是处事精详,要能够深思熟虑。“虑”之后就是“得”,这个“得”并非指得到了什么物质的东西,根据郑玄的解释,这个“得”叫“得事之宜”,就是能够得到做事做人的最恰当的方式、方法。
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
格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中说:“个人的明智来自于他记忆的连续性,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演讲接近尾声时,谢维和教授启发大家思考,在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一些什么遗失的东西?还有什么东西需要我们把它捡回来的?他说:“我们的教育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还真是要通过很好地弘扬、发挥,或者说继承、创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
本次演讲,现场观众反映热烈,活动通过网易教育、凤凰大学问、搜狐教育、搜狐千帆直播、学堂在线、腾讯新闻出品的《经典课堂》栏目及“人文清华”官方微博在线进行了同步直播。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北京电视台、人民网、中华网、央视网、澎湃新闻、搜狐网的记者也到现场进行了报道。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13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专家胡鞍钢、心理学家彭凯平、经济学家李稻葵、法学家崔建远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与听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