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很荣幸获邀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一场罗曼尼·康帝(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垂直品鉴会,其中包括一款1.5升大瓶装1950年份塔希园(La Tache)。我询问法国主办人:“这些葡萄酒来自哪里?”他看着我,好像我在好奇他内衣的颜色一般。他答道:“这支酒已有逾60年历史,我们当然不清楚它的来历”。
我悄悄地留意到,部分酒瓶上留有一些美国标签,说明这些酒曾被运往美国,后来又辗转回到法国。另一些酒瓶上则带有不同拍卖行的背标。虽然此刻我们在法国享受这些美酒,但在回到故国前,它们显然已遍游世界各地。我检查了软木塞,发现全部都为原瓶塞,并未经过换塞(通过填充年轻酒液,再换上新塞)。我非常惊讶,即便在巴黎,在场12位葡萄酒爱好者中也只有我一人如此关心葡萄酒的来源问题。
最近在香港也发生了类似情况。一位慷慨的主人想要为几位好友开一支1959年份玛歌(Chateau Margaux)干红。他非常喜爱这款酒,每次都获得来源不同的若干支同款酒,多年来先后在拍卖会上累计拍得18支。当时,没有人询问那款酒的来源,然而我的这位朋友不仅是伟大的藏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品鉴者,他坚持要打开3瓶酒,直到寻得真品为止。他低声告诉我,他认为最先打开的2瓶玛歌是赝品。接着,他淡然地说道:“你又有什么办法?要享受老年份的葡萄酒就意味着要承担风险。”
极少数爱酒人会(在品鉴时)谈及伪造的可能性或潜在的假酒问题,因为我们并不想质疑主人,或使他们尴尬。然而如今假酒问题日益严重。在精品酒商和拍卖会间流通的假酒显然开始流入亚洲藏家的手中。2006年,葡萄酒藏家比尔·科赫(Bill Koch)起诉德国酒商哈迪·罗登斯托克(Hardy Rodenstock)贩卖假酒的案件开始在人们心中播下怀疑的种子。而最近,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逮捕了鲁迪·库尼亚万(Rudy Kurniawan),证明可能有价值数亿美元的假酒通过经销商或者拍卖行流入葡萄酒市场。
如今的拍卖会更倾向于以更多酒庄直供作为拍卖货源。这就意味着拍卖行是从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图酒庄(Chateau Latour)、里贝公爵酒庄(Liger-Belair)和杜雅克酒庄(Domaine Dujac)等顶级酒庄直接得到拍品,避免了假酒的可能性。这于藏家而言十分有利,因为在此之前拍卖行从未保证拍品的来源。
一直以来,苏富比(Sotheby)都是这一潮流的领军者。他们最著名的一次拍卖为2010年于香港举办的拉菲酒庄酒窖直供拍卖会,当时拉菲在中国正受到疯狂的追捧。那次拍卖交易达1,100万美元(约7,307万人民币),远超过预期。随后,苏富比也为木桐酒庄(Mouton Rothschild)、侯伯王酒庄(Haut-Brion)、白马酒庄(Cheval Blanc)和杜鲁安酒庄(Domaine Drouhin)举办此类拍卖会。如今,其他拍卖行也竞相为全球顶级酒庄举办针对酒庄直供酒款的拍卖会。
今天(6月10日),苏富比将在香港专门为波尔多玛歌村的宝马酒庄(Chateau Palmer)举办一次前所未有的酒庄直供拍卖会。会上将拍卖220组年份跨越87年的宝马葡萄酒,其中一组拍品包括一桶2015年份期酒、一次招待8位宾客的私人酒庄参观行程和晚宴。随着越来越多的酒庄直接为拍卖会供酒,拍卖的模式也从原来的精品酒二级市场转变为一级市场的媒介,使酒庄得以直接与终端消费者接触。这于买家而言是极好的消息。购买酒庄直供的葡萄酒是避免买到假酒的保险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