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1994
那位女士为创业寻找资金的艰难,唤醒了徐小平自己忧伤的往事。徐小平曾经一模一样的,迫切地需要有人给他20万元。那是1994年。38岁的徐小平拎着箱子出现在北京的机场,他从加拿大回来了,正急切地希望践行一个梦想。拿着北大一位朋友10万元的“投资”,他在北师大招待所里租了个房子,开始谱写自己的创业狂想曲。他本科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留学读的是加拿大音乐学硕士,留学岁月里,他写了好多留学生活的歌曲,现在回国,想做自己的唱片公司,当“大陆的罗大佑”。
徐小平找到歌星高枫,合作录制了《洋插队情歌》。唱片封面上,戴着博士帽、披着博士服的徐小平端着盘子,以此反映当时海外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徐小平觉得自己能红,唱片开始销售之前,他甚至“开始想象打击盗版的措施”。只是没想到,“街上不仅没有盗版,也没有正版”。他的唱片如同一滴水掉进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徐小平的首次创业就这样失败了。
最低潮时,他希望能找到20万元重新开始。当时,徐小平的父母已经退休了,和妹妹妹夫住在一起,看着儿子事业失败,爱莫能助。他的小儿子寄养在江苏老家,妻子带着大儿子在美国。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人生陷入最艰难境况,但他怎么也找不到重新崛起所需要的20万元。
后来,有个朋友给徐小平三万元,他“感激得要死”,但这笔钱实在做不了任何事情。于是,他灰溜溜地回到了加拿大。“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给那个女士20万元了吧?本质上,我是穿越时光隧道,把这笔钱给了当时陷入困境的我自己。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走投无路的影子。给完钱,我了却了一个心愿,感到无比幸福。帮助那些有才华却没有财力的年轻人,是我做天使投资最重要的动力。”徐小平说。
不出徐小平所料,那位女士的项目“按计划失败了”。但让徐小平有点烦恼的是,“她对全世界说,是徐小平给我投资的。”作为一位青年良师,这个帮助年轻人追梦的故事也许有助于他的形象;但对一个投资者而言,瞎给钱可不是什么好名声。徐小平并非散财童子,他早就懂得投资首先是个生意。从新东方开始,他就走上了商业咨询和商业培训的道路。
徐老师的选择
1996年,再次回国创业时,徐小平拥有了比第一次回国更加坚定的创业意志和“靠谱”的创业计划。决定回国,他和老家亲人通话,妹妹直接在电话中劝阻他,质疑他,老婆孩子都在加拿大,你回来干什么?上次的失败还不够惨吗,还要再来一次?他与北大一位老朋友通话,老朋友在电话中沉默了半晌,满腹狐疑地问,徐老师,你怎么又回来了?
但这一次,徐小平有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天使”——俞敏洪。老俞是江苏江阴人,与徐小平的泰兴老家隔江相望,和徐小平在1980年代是北京大学同事,曾经在激情岁月里,一起纵论天下,畅想未来。要谈徐小平,不能不谈俞敏洪。徐小平自己毫不犹豫地说,“小平的一半是老俞。”徐小平把朋友俞敏洪当成自己的偶像和对手,做梦都想帮助他,但做梦也更想超越他。
俞敏洪去加拿大见到徐小平的情景,在卢跃刚的《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传奇》中有详细的描述。为了找一个免费的停车位,徐小平在家门口兜了好几圈,而在国内已经创业成功的俞敏洪在北美“花钱如流水”。1993年,从北大辞职后,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从街头贴广告干起,把一个英语培训学校办得风生水起。
在温哥华,俞敏洪跟他谈自己创业的传奇故事,说了一个数字,不善计数的徐小平迅速得出结论,新东方英语老师收入简直比美国名牌大学教授还高。徐小平回来了。1996年,中央电视台刚刚开播的《新闻调查》栏目,做过一个专题节目“回国潮”,他成了节目主要嘉宾之一。
那一年,搜狐的张朝阳等一批海外成长的青年在天使资金的支持下,纷纷回国创业。回到国内,老俞让他住在自己家里,给他投资了“4000元人民币”,买了两张办公桌,新东方的留学咨询公司就这样做起来了。此时此刻,回国潮还只是春水微澜,而出国热早就汹涌澎湃。一代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人正在出国路上竭尽全力,拼命摸索。他们急需徐小平这样的过来者。
徐小平的时代到来了。在新东方,他把自己人生奋斗的甘甜苦辣尽情倾注在自己的咨询实践中。他把自己对奋斗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洞悉和对青年的热爱,汇成一股强烈激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新东方的年轻人。他成为新东方留学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走到哪里,都有学生认出他来,亲切地称呼他为“徐老师”。
用俞敏洪的话说:“小平在新东方找到了最适合他的事业。”然而,随着事业的急速发展,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新东方创始人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2001年10月份,徐小平被迫离开新东方董事会。“这段往事虽然不愉快,但事实上它在更高层次上造就了我。乔布斯也曾经被赶出过苹果董事会。”徐小平说。
“不能在新东方浇水,我就去全社会下雨。”他开始酝酿写书,但是写不出来,站在加拿大家的窗口,看着美丽的夜景,感受着圣诞的浓烈气氛,他的心情郁闷之极。春节,他回到中国的老家,在家里随便翻看妹妹买的《知音》,苦闷的他,从一篇文章中得到了安慰——男人40岁之前都要经历一次挫折。
新东方曾经是徐小平摆渡自己的诺亚方舟,在这里他完全实现了马斯洛的多层次需求,从金字塔的底部登到了顶层。然而,在事业高歌猛进的时候,他也失去时间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思考和写作。离开董事会,突然之间没有了管理责任,他拥有了人生难得的一次工作真空。两三个月的刻意休息之后,不知怎的,突然之间,他的灵感爆发了。伏案疾书了十几天,“用我的生命在写”,每天写上万字。《图穷对话录》就此诞生了。
《图穷对话录》是徐小平在新东方咨询实践的精华。其最大贡献,是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留学无意识”问题,为出国狂潮泼了一瓢冷水,为痴迷于出国的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前途思路和人生路线图。评论者说:“此书改变了中国留学运动的方向。”这本书也是徐本人的痛苦纪录片,但是在徐小平那里,痛苦的表现形式是幽默,这是他的天赋,他的朋友来家里看书稿,不停地爆笑,让他很得意。
2002年教师节,新东方全体高管开会,庆祝《图穷对话录》的出版。徐小平笑言,这是给他恢复名誉之举。年底,他又被董事会请回去担任董事,直到2006年公司上市后,他才开始逐渐淡出新东方。
“要么找徐小平”
新东方上市了,持股百分之十的徐小平是亿万富翁了。他承认,新东方上市给他带来很多快乐。但这快乐好像并不持久。上市没有几个月,他就给卢跃刚打电话,卢在他眼中,是全世界最了解新东方的人。
“你说我应该干点什么?”
“这事儿很简单:做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放下电话,徐小平想,这事儿不简单:他没有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是上市后新东方如何发展的事情,他又不能做。新东方对他而言,是职业生涯的珠穆朗玛——直面中国最优秀的青年,碰触时代最鲜活的脉动,影响一代中国杰出青年的选择和未来。从新东方退出,徐小平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再次引领这个时代”。
从加盟新东方开始,徐小平经历了出国热、回国潮、提出彩虹计划、倡导中国机会、反对盲目留学、推出就业中心论、鼓吹人生设计理念……“和青年人在一起,我能深切感知时代潮流和青年问题,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至少是中国青年奋斗的方向。”离开新东方,他与年轻人也开始渐行渐远:下一波的时代浪潮在哪里?徐小平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
1983年,徐小平大学毕业时,改革开放还在早期,青年人的选择极其狭窄:要么去学术机构,要么去政府部门。而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给了年轻人更多自由。像俞敏洪这样农民的儿子,可以离开北大创办新东方。“中国的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无限发展的机会与可能,解放了青年人的创造活力。”
在西方社会长期的学习生活让徐小平清晰地看到,商业是改变社会和个体命运最重要的力量。西方国家之所以繁荣富强,民主自由固然是其精神地基,但商业发展才是其文明大厦。一个公司的成长,隐藏着一个国家强大的秘密。自由职业选择和独立创业之路,是青年人控制自己命运之路和获得自由之路。“创业就是时代的最强音。创业意味着创造就业,创造财富,创造成功,创造幸福。”徐小平说。
“创业还意味着创业者的人格独立和思想独立,个人能量的解放,标志着个人意志的自由,人成为自身命运的终极主人。如果更多人能够拥有创业的勇气、能力与冲动,那这个社会一定有无限活力。”谜底是徐小平自己揭开的,一旦悟出了这个道理,他就变得兴奋开心起来。“现在的青年人有三条路:要么去公私经济实体、要么去学术政府机构、要么就独立创业,来找徐小平。”他哈哈大笑。
“过去做咨询,是典型的‘口惠而实不至’,说说而已,说完拉倒;现在做天使,我不仅给他们口头咨询,还投给他们真金白银。我的财富来自青年人,如今投向青年人,支持青年创业,也是百川归海,实至名归。”徐说《图穷对话录》书名寓意是“图穷何必见匕首,路难可以找小平。”现在,徐小平也许诺去年一个说法:“图穷依然见小平,创业更找天使人。”
到2010年,徐小平作为天使投资人已经投资了3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有些已经启动上市程序,有些正在选择投行准备上市,有些完成了第二轮融资、第三轮融资。徐小平的天使投资撬动的公司项目,总估值已经超过十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