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现在他的新事业是“天使投资”——哪怕你仅仅拥有一个靠谱的创业想法,他都可能为你投资。昔日的徐老师并没有把这只当作一门生意,他认为这样可以“引领这个时代”,他还有个谦虚版的说法,“没有被时代抛弃”。因为他的生意,和希望相连接。
从新东方开始就是如此。与其说这个学校帮助学生出国,不如说,帮助年轻人寻找希望——曾经,在漫长岁月里,对于学子而言,出国留学就是巨大的希望,是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时候,徐小平的标签是:著名留学、签证、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当一门生意和时代赋予的希望紧紧相扣时,当一门生意满足的不是物质的需要,而是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这门生意很难不火爆,而且很让人享受。
徐小平享受的还不止于此,他更在意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格独立。深受西方教育熏陶的徐小平当然知道,商业是改变社会和个体命运最重要力量。民主自由固然是西方国家繁荣昌盛的精神地基,但商业发展才是其文明大厦。一个公司的成长,隐藏着一个国家强大的秘密。徐小平同样看到,自由职业选择和独立创业之路,是中国青年人控制自己命运之路和获得自由之路,也是改变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一代年轻人感觉到有希望,人人创业,那这个社会就有无限的活力和未来。这也是天使投资对于中国的意义。
这也是徐小平从青年导师转身成为青年“天使”的逻辑。
老男孩徐小平
拍照的时候,不用摄影师建议,他开始自己变换Pose。他把外套顶在头上,双手交叉在脸前,眼睛睁得很大,嘴巴张成了O型,好像听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过一会,他把右腿伸到台子上,双臂交叉抱在胸前,像正在做运动一样虎虎生威。换衣服,打领带,变换表情。他自己安排,忙得不亦乐乎。恍惚间,好像在摄影棚里遇到了敬业的男模。
和徐小平聊天决不会乏味,他说起话来,语气抑扬顿挫,自己的话常被自己的笑声打断。那些接受他投资的人更轻松,“他不添乱,简直是个甩手掌柜。”世纪佳缘的创始人龚海燕说。
1956年,徐小平出生在江苏扬州地区。那是古代诗歌中烟花三月去的地方。他的年龄,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一切都应该看得透彻。他戴着金丝框眼镜,尽管有一张圆脸,乍一看,和一般的成功的中年人没什么两样。
但只要他开始说话,滔滔不绝,而且是充满激情的滔滔不绝。和他开过会的人说,徐小平每次开会都站起来,手势变化得眼花缭乱。龚海燕,他投资的世纪佳缘网站创始人也说,他拥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激情”。左牵黄,右擎苍,锦毛貂裘千骑卷平冈,少年的激情四溢,很好理解。因为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可是徐小平为什么能在几经波折后还能保持这样的激情呢?
他的人生远谈不上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去了北大任教,而后出国。一个音乐学院高材生,并没有在国外找到未来。回国创业失败,再次出国。又回来,到接近四十岁上,才给人生翻开了另一个篇章。他谈到他母亲。
“小时在家里,我唱歌表演都得到母亲的鼓励。我母亲是善于夸张表现的人,讲话能讲半天,一件小事能说得很兴奋。我受母亲影响很深。我中学时,有人说我好表现自己,有人把这当做骂人的话,但我觉得这不是缺点,这是个性。我就是外向的人。”他做了个夸张的表情,“据说,我是双子座呢,可能跟这个有关。”
他母亲今年八十岁了。从男孩时代起,他一直期待做点事情让母亲开心。他们夫妻在加拿大,妻子生了孩子,他拿到硕士学历,找不到工作。“使我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 这个时期,也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但即使这样,他依然渴望做点让母亲高兴的事。他为母亲的要求拼命努力。
他老想着如何这样迅速地成功,但是,这种“让母亲高兴”的奋斗,使他沮丧。渐渐地,他自己开始憎恶这种思维。他想了很久,和妻子也认真谈过。“母亲看到的目标,与我自己的显然不一样,没有超越。”他开始改变这种思维,他对自己说,要为自己活着,而不是母亲。他挣扎着,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撕破这个东西,挣脱了传统价值体系中“母爱”与“孝子”的精神桎梏,开始把个人独立价值和人生终极目标放在思考的第一位。“那一瞬间,我获得了自由。”
从此,他不在意任何人的目光。不论三十而立,还是四十不惑,人生很长,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自己的目标。后来,他说,在新东方,遇到一个来咨询他的女学生,跟他很像。女生说,她的目标是让爸爸妈妈开心。他问,你自己不开心,你爸爸妈妈会开心吗?他鼓励她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今天这个女生已经非常成功。”
青年们很喜欢他。郭去疾去找他时,他正在长沙演讲。电话中徐小平说:“别说你要做什么,你做什么我都投。”人尚在外地,他就让助手给他送钱去。龚海燕第一次见他,是2007年在一个咖啡厅。在座的还有新东方的另一个元老,钱永强。他们聊了一个小时,谈龚海燕的经历,谈徐小平的经历。龚海燕说,一旦徐小平开始说话,你就只有乖乖听的份。但跟他聊天绝对是一种享受。他总能找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引发强烈的共鸣。几天后,他的钱就打到世纪佳缘的账上。
陈欧第一次见到他,是2007年在北京翠宫饭店。三四个斯坦福的学生跟他吃饭。陈欧是学长介绍来的,没上过新东方,但是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起初还有些紧张。见了面,他拍拍陈欧肩膀说,小伙子真帅。我正在投资电影,不如你来做男主角吧。陈欧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陈欧那时刚考上了斯坦福的MBA,手头也在做着一个网站。他建议陈欧一门心思创业。
但是,陈欧耸了耸肩膀说,家人觉得读书最珍贵,以后创业也来得及。于是陈欧去了美国。两年间没跟他联系。2009年,陈欧念完书回来,带着一个团队,有一个当时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的PPT,给他打了一个电话。
在中国大饭店,15分钟的时间。茶喝完了,他们的投资意向也达成了。陈欧要20万美元。他说15万美元吧。陈欧假装计算了下,不同意。他顿了顿,说,那就折中下18万美元。陈欧说,他在第一个网站股份退出后,其实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钱。跟徐老师讨价还价,还不是缺那几万美元,主要是不想股份估值太低。
令陈欧出乎意料的,谈完后,他主动给这个团队提供了一套房子,当创业的住所兼办公室。徐这么回忆,我告诉陈欧我有一处空房子他们可以住进去,“他高兴死了。”而他,喜欢让年轻人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