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丹畅谈葡萄美酒的“中国风格”

时尚先生
时尚先生
2016-05-20 10:41:28
来源:风尚中国

于丹

于丹自称是“喝酒的外行”,演讲的内容看似与中国葡萄酒行业相去甚远,然而仔细品读之后,才恍然大悟:这些看似远离了现在社会的千古诗句、这些文人墨客、这些豪情壮志,恰恰是中国葡萄酒一直苦苦寻找的“中国风格”。

于丹说:“葡萄美酒夜光杯,醉卧沙场几人回?为什么沙场是可以醉卧的?因为有一个陶醉的心情,美酒在这里是一种燃烧,是一种怡情,美酒在这里是一种装点,胜败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由此反观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现状,大家一直在宣扬国外的葡萄酒文化,诸如法国葡萄酒文化如何、波尔多的纬度如何等等,却把中国的酒文化底蕴远远地抛弃了。中国葡萄酒在宣传自身“与波尔多的纬度相同”,想方设法在外国“认祖宗”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保持住自身的“中国风格”?与其到别的国家“认祖宗”,而且还存在水土不服等状况,倒不如潜下心来,深挖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酒文化。

诚然,外国的葡萄酒文化的确有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至少他们能把葡萄酒卖到中国来,而且卖得风生水起。不仅如此,他们还把本国的葡萄酒文化成功地灌输给了中国人,更成功的是,中国人还心甘情愿地把他们的葡萄酒文化发扬光大,可见魅力之大。但这对于中国葡萄酒企业来说这并非是件好事。在当下的葡萄酒氛围中,一旦中国消费者的葡萄酒消费热情被培养起来了,中国葡萄酒很可能会无处容身。庆幸的是,一部分中国葡萄酒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思考起什么是真正的“中国风格”。

于丹还讲了一个禅宗小故事:“一位弟子捧着一碗米去找他的师傅,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大的价值?师傅说,一碗米,价值多少因人而异。如果把这碗米交给一个主妇,拿水蒸一蒸,就是一块钱的价值;如果拿给一个商人,拿叶子裹一裹,可以卖四五块钱;如果拿给更有头脑的商人,他拿去酿酒,就值几十块钱甚至更高。”这个故事对中国葡萄酒也有着启发的意义。模仿别人,用别人的技术、原料甚至文化,就相当于把米煮成米饭,是很现实主义的,因为不必承担太多风险,能迅速变现,但是技术含量最低,虽然得到了眼前价值,但也只是最小空间的自我实现;而研究自己的技术、发扬自己的文化、培育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就相当于把这碗米交给了更有头脑的商人,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也承担很大的酿造风险,虽然酿酒过程很寂寞,但最后实现的却是一个很高级、很充分的价值。

在演讲中,于丹旁征博引,谈到了李白的酒,“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谈到了苏东坡的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谈到了杜甫的酒,“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还谈到了陶渊明的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美酒中的诗情画意,不属于法国,不属于澳大利亚,不属于燕尾服,也不属于雪茄,只属于中国人,而且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够理解和感受到的,这才是中国葡萄酒要发扬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中国风格”。

免责声明
标签:于丹    葡萄美酒    葡萄酒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奢华私语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