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里旋转的芭蕾名伶

时尚先生
时尚先生
2016-05-18 10:34:27
来源:风尚中国
聚光灯“砰”地打开,舞者伴随着水银泻地的旋律飞快地从舞台的一端旋转出来,清冷的灯光营造出童话一般的梦境,婉转的旋律铺排出一种属于古典时代的精致,而素色的硬纱蕾丝舞裙闪烁着星星的光泽,辉映着舞者头上璀璨的冠冕—这个舞台上,优雅而浓烈地释放着爱情的香气,震颤着生命的强音,但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令我们看得更加清楚—那舒展的双臂、那舞动的足尖、那举重若轻的腾挪跌宕,凝聚的是数百年来人对于自己身体极限最诗意的挑战⋯⋯

命运里旋转的芭蕾名伶

  风吹仙袂飘飘举

  Ballet一词,源于古拉丁语ballo。最初,这个词只指跳舞,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概念中特指的足尖舞,而且那个时代,芭蕾只是男人的专利。

  看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版《铁面人》的人,一定记得路易和菲利普正是借助一场宫廷假面舞会终于完成了调换。实际上,那就是典型的宫廷芭蕾表演。根据记载,路易十四本人在年轻时候就是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一些腾跃的动作都难不倒他。所谓的“铁面”其实也和芭蕾沾亲带故,就是为了区分角色而要求舞者戴上的皮制面具;至于“太阳王”晚年忽然在宫廷封杀芭蕾,更有人演绎,很可能是身份调换之后的菲利普根本就不会芭蕾?为后人留下无数遐想空间。

  不过自从玛丽•塔里奥妮开创足尖舞技术以来,芭蕾舞的女性角色逐渐成为表演核心,女性的身段与跳跃更能体现芭蕾的精髓,大多数剧情和群舞都是女演员来表现的。芭蕾舞娘,几乎就是美丽的同义词。在旁观者看来,芭蕾舞者都拥有惊人的美丽、纤细的腰肢与吹弹得破的脆弱,令人望而怜惜,立刻萌生保护欲望。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表象。

  艺术创作里的芭蕾舞娘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某部小说里曾讲述一个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琼花的女孩子,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为坚守一份爱情,宁愿选择去看道具扫后台,她默默地练习“倒踢紫金冠”,那是他们定情的动作,然而等来的只是爱人在自卫反击战战场上壮烈牺牲的消息,于是终身未嫁;费雯丽在《魂断蓝桥》中饰演的那个悲情而倔强的玛拉也是芭蕾舞娘,明知舞团规矩森严却坚持要去送罗伊出战,在艰苦的后方迫于生计成为妓女,放弃了追求艺术的资格,更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自信,迎着对面疾驰的汽车撞去;至于那部被誉为最凄美舞蹈电影的《红菱艳》,似乎佩吉的悲剧只是为了证明经理人的诅咒,“没有一位伟大的舞蹈演员可以去享受常人的爱情”,艺术灵感与爱情甜蜜注定是一对悖论。

命运里旋转的芭蕾名伶

  坚强锻造的芭蕾舞娘

  芭蕾舞娘执拗倔强,完美主义,像她们将柔韧的身段建立在方寸见方的舞鞋木塞之上,芭蕾舞女生的坚强也绝对超乎想象。

  这或许就是芭蕾舞的舞蹈品格,按照正常的学制,一个芭蕾舞学徒至少也经过了7年的专业芭蕾舞训练,这还不算此前在父母监督下开展的业余入门训练;《中央舞台》中曾有出色的芭蕾舞娘饭后将食物抠吐出来的情节,因为严格的饮食配比也是训练的一部分;电影电视中的芭蕾舞教师无不表情严肃态度倨傲,连谭元元的恩师也承认谭元元小时候曾经多次被他骂哭。要想成就舞台上的无懈可击,这些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孩子从小就见惯了不甚“人道”的方法,她们的内心早就铸造了承载压力的韧性。

  然而也许因为韧性,这一贯被誉为最优雅的舞蹈,在古典情怀逐渐飞逝的今天,芭蕾舞却守在了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这除了舞蹈本身对于现代元素的吸收,芭蕾舞娘所代表的精神气质也令芭蕾舞独步“舞林”。

  几乎所有的女孩子少年时的梦想,除了一个布娃娃,还有一张梳起发髻、穿上舞衣、摆出交叉手位的芭蕾舞姿的照片。风靡世界的塑形训练舍宾(Shaping)正是脱胎于芭蕾舞。成年人都向往芭蕾的优雅,更不用说许多年轻的父母将自己的女儿送去学芭蕾,至少是为了从小塑造良好的身形。另外,从性格养成的角度说,女孩子天性柔弱,在没有定性的儿时参与严格训练,也是另外一种挫折教育与养成教育。事实证明,无论最终她们是否选择留在舞台,许多芭蕾舞学习者也被芭蕾影响一生。从最为人熟知的奥黛丽•赫本,到影响时尚界20年的金牌设计师张天爱,人生不可谓不曲折,却绝对不放纵。她们具备芭蕾门下的女子敏感却清醒,永远拥有旁人难以企及的风情与气质。在流行小明星迷糊地将人生走得糨糊般一团糟的时候,芭蕾女生却能走出方向感与掌控力明确的旋转人生。

  “白天鹅”的锻造之路

  皮肤雪白,脖颈修长,四肢纤瘦,除了走起路来有些外八字,形体几乎无懈可击,这是人们对芭蕾舞舞蹈演员的一般印象。的确,如今想到芭蕾舞演员,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窈窕低调却气质高雅的女演员,殊不知最初的芭蕾舞台对于女性也是一种禁忌呢。

  女性走向芭蕾舞台,纯粹是一次偶然事件。据说晚年的路易十四性情大变,对芭蕾舞也由早年的钟爱态度转为冷淡甚至憎恶,于是原本宫廷豢养的芭蕾舞者们不得不走向社会,自谋生路。1681年,在一次演出中由于男演员的忽然患病,拉•芳登情急之下挺身而出,成为了第一位专业的芭蕾舞女演员。但在以后的发展中,无论是足尖舞的技术变革,还是演出服装的逐步变化,无不围绕着女演员进行,男性反而成为配角。芭蕾舞自问世开始,便被视为技巧要求极高的艺术而为人尊重。因此即便在古典时代,一位出色的芭蕾舞女演员仍旧能够顺利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

  毫无疑问,美轮美奂的芭蕾能引起人们最纯净的膜拜,但这种尊崇也正来源于芭蕾训练异乎寻常的严苛。首先“三长一小”是选拔舞蹈演员的一般标准,脖子长,胳膊长,腿长,头小,下身比上身要长11.5厘米。此外,开度、软度、爆发力、表现力、模仿力也是挑选芭蕾演员不能缺少的条件,腿瘦而有肌肉,为了适应足尖舞的要求,前三个脚趾要尽量一样平。专业训练一般开始于10岁(业余基础可能更早),周期为7年,也就是说,大多数专业舞蹈演员都过着少小离家、长大漂泊的生活。

命运里旋转的芭蕾名伶

  残酷的优美

  芭蕾舞是最残酷的优美,已经不是戴着镣铐跳舞所能形容,或许只能用《海的女儿》中美人鱼将鱼尾变成双脚后在王子婚礼上跳的那个忧伤而绝望的舞蹈,那种踩在刀尖上的痛楚感觉,才能描摹出一个芭蕾舞演员付出的巨大代价。

  芭蕾舞者们都叫舞鞋为“粉色小棺材”,关于折磨人的足部舞姿的传说有很多,最惨痛的一个莫过于2006年在姚明再次脚掌受伤时,一个休斯敦舞团的女演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姚明为什么一次次地处理这件烦心事。如果总有麻烦,还不如彻底去除。”她所谓的“去除”,就是永久切除两个大脚趾盖。20世纪60年代,《巴黎竞赛画报》曾经像狗仔队一样追拍桀骜不驯的苏联芭蕾舞男演员努里耶夫,后者索性大方脱下舞鞋,他的脚上青筋暴起,血淤处处,毛细血管清晰可见。我国出色的舞蹈家谭元元也一直坦承自己从不敢穿凉鞋,因为双脚早就被大量的训练折磨得丑陋不堪。

  但即便如此,芭蕾的裙下之臣依然前赴后继,这也就决定了舞蹈竞争的惨烈。曾经以第一名考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的著名设计师张天爱就说过,即使是一个成熟的舞蹈演员也依然要保持一定的训练量,以每天5个小时练习来算,一年要跳200天,这种艰苦可想而知。然而芭蕾界有一句名言,就算你是玛戈•芳婷的女儿,上最好的学校,也不一定能跳得出来,芭蕾并不讲究血统,也不是有努力就一定成功。一般的芭蕾舞演员从进入学校,到参加比赛,再通过考团来决定各自的去向。每一次表演都可能意味着淘汰,即便能够顺利考入舞团,也并不意味着成为舞台的焦点。学徒、群舞、独舞、首席的严格等级,令许多优秀的女孩子也许在整个舞蹈生涯中都只能做《胡桃夹子》里的一朵小雪花。

  即便成为首席,竞争也总是存在的,丝毫的懈怠都可能功亏一篑,芭蕾演员的牺牲又何止外八字。除了控制体重之外,在表演时演员们为了控制汗水,还需要服用一种盐丸,长久下来,令人体吸收水分出现问题,浑身疼痛。由于关节用得太多,不断地打开、旋转、跳跃,全身骨头都疏松了;现代舞台电脑技术的运用,导致灯光位置被固定,演员必须在高难度的转圈动作后,转到匹配的位置立即刹车,又对训练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婚生子、稳定安逸与韶华转瞬即逝的舞蹈事业黄金期格格不入,几乎所有知名的芭蕾舞女演员都放弃了个人生活的圆满。在记录上世纪20年代俄罗斯芭蕾舞团的纪录片《戏梦人生》中,当访问者问其中一位80多岁的女芭蕾舞家为何仍执教鞭时,垂垂老矣的老人家幽默地说:“我还能干什么呢?卖书还是卖水果?我爱的只有芭蕾!”对她们而言,或许已经不存在“为艺术献身”,只有巴尔扎克说的最准确,“芭蕾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人们倾倒于芭蕾舞演员冷艳的风姿,不是风情万种,而是那低眉顺眼中疯魔的气场,那厚积薄发间隐忍的倔强,在美丽之外,提醒着我们铸造美丽所不可回避的真相。

命运里旋转的芭蕾名伶

  芭蕾舞娘:足尖的优雅舞者

  翻开芭蕾舞发展史册,对于芭蕾舞娘们的记载总是惜字如金并且缺乏个性,甚至要寻找一张她们的便装照片也成为奢侈,刻在脑海中的就一直是她们身着舞衣、扬起足尖、翩翩旋转的形象。

  人们或许只认同“此人只因天上有”,端坐在黑暗里,带着谦卑与膜拜,远远观赏她们的舞姿。舞台上的超凡脱俗,让人们几乎想不到那看似永恒完美的形象下面,有塔里奥妮的屡败屡战、巴甫洛娃的积劳成疾、玛戈•芳婷的一生蹉跎、乌兰诺娃的寂寞终老,还有如今享誉东西方的华裔舞蹈家谭元元,艰苦的训练让她们无暇做一个舞台明星,她们甚至比古典交响乐团的乐手更不为人知——不过,这种不带矫饰的低调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是多么高贵啊。

  足尖舞的创始人—玛丽•塔里奥妮(1804〜1884)

  1804年,玛丽•塔里奥妮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舞蹈世家,父亲菲利普•塔里奥尼就是知名的编舞,如果不是父亲的雕琢,少女时代其貌不扬的她或许难成大器。据说她苦练不辍,每天总是要练到力竭倒地,让佣人抬回家的地步。

  1822年,菲利普将自己编导的舞剧《少女入神宫仪式》交给18岁的玛丽作为首次登台之作,但当时并没有能够一炮打响,她整整等了五年才得到了巴黎歌剧院的聘书。1832年3月12日,又是老塔里奥尼创作的《仙女》,令玛丽•塔里奥妮成为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芭蕾舞女演员之一”。《仙女》被后人誉为“浪漫芭蕾处女作”,尽管今天我们看到的已经是布侬维尔的版本,但在记载中,玛丽的舞姿被形容成为“登峰造极的优美、赋有画意的舞姿和轻盈飘逸的舞步”,为浪漫主义芭蕾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和浪漫的舞蹈风格。

  而对芭蕾发展有划时代意义击脚小跳,最初是玛丽为了更传神地表达仙女的娇嫩轻盈而设计的,这让她成为第一个采用足尖技术的舞者而流芳百世。玛丽•塔里奥妮的舞蹈生涯结束在37岁,她于80岁逝世。

  永远的白天鹅—安娜•巴甫洛娃(1881〜1931)

  巴甫洛娃出生于1881年,她出身贫苦却年少成名,然后在佳吉列夫的“俄罗斯演出季”中赢得世界声誉。那正是一个俄罗斯芭蕾影响世界的时代,佳吉列夫旗下会聚了各方面最出色的人才,安娜与福金等天才编舞的合作,创作出旷世名作《天鹅之死》。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20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的足迹遍布各大洲的44个国家,50万英里行程,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这也难以想象。数千场演出,不计其数的观众,一年穿坏的2000双足尖鞋,巴甫洛娃为推广和挽救芭蕾做出成绩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一个寒门后代,巴甫洛娃很珍惜她的艺术生命,呈现出一种苦行僧式的勤奋。一位评论家说:“她无时不在训练,无时不在彩排。她从不因获得荣誉而停步不前。”一贯对古典芭蕾嗤之以鼻的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对巴甫洛娃的表演却心怀敬意,她说:“虽然这些舞蹈动作与任何一种艺术和人类情感都是背道而驰的,是忍不住对她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她那美丽的面孔呈现出殉道者那种严肃而坚毅的线条,她练起功来一刻也没有停歇。这次练功,她好像是要把身体的动作与心灵完全分离开来一样,心灵只能远远地看着这些严酷的肌肉训练而空受折磨。”

  或许真正成功的芭蕾舞演员都需要有这种心无旁骛、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以艺术成就来论,巴甫洛娃的《天鹅之死》是划时代的,而以巴甫洛娃的一生来看,这部舞剧中濒死天鹅对重新振翅的挣扎渴求,孤身只影最终默默死去的故事,简直就是对一生拼搏奋斗的她本人的预言。1931年1月,安娜•巴甫洛娃在荷兰海牙准备演出时忽然健康恶化而逝世,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请把我的天鹅舞裙准备好。”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舞蹈家,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停止了正在进行的演出,乐队指挥宣布由安娜•巴甫洛娃表演《天鹅之死》——帷幕徐徐拉开,乐队奏起圣桑的乐曲,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束追光在缓缓移动。巴甫洛娃虽然去了,但她像一只不朽的天鹅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舞坛常青树—玛戈•芳婷(1919〜1991)

命运里旋转的芭蕾名伶

  玛戈•芳婷的神话在于她所保持着的多项“世界纪录”——单立脚尖二十几秒,是女演员的最高纪录;40多岁时与比自己小20岁的努里耶夫合作17年,是“舞蹈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对”;两人合作的《天鹅湖》谢幕多达89次,是舞蹈史上的谢幕纪录;1978年60岁时宣布退休,是芭蕾舞演员舞蹈生命的最长纪录。

  玛戈•芳婷1919年生于上海,她虽然是英国人,但却自幼跟随俄国老师学习芭蕾,回到英国的时候,因为一次马尔科娃的退出而崭露头角,并得到了伦敦皇家芭蕾舞团的创始人妮内特•德瓦卢瓦夫人的赏识,确立了她在英国芭蕾界首席芭蕾演员的地位。芳婷的表演以抒情、细腻的艺术风格著称。她技术娴熟,动作优美流畅,舞姿富有雕塑感,表演富有音乐感,更善于精心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达到高超的舞蹈技术的同时,显示出很高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同福金之于巴甫洛娃一样,英国著名舞蹈编导阿什顿与芳婷的合作也是芭蕾史上的一段佳话。而阿什顿某种意义上也将史上两位著名舞蹈家联系在了一起,据说,他就是14岁时在厄瓜多尔看到巴甫洛娃的演出,从此便立志要献身于这门崇高的艺术并成为闻名于世的芭蕾大师的。两人在伦敦皇家芭蕾舞团合作多年,善于度身定做的阿什顿为芳婷编导的《茶花女》《女水妖》《睡美人》《灰姑娘》等等都成为芳婷的代表作,到芳婷退休之年,阿什顿还特地为之撰写了一部《向芳婷致敬》的舞剧。

  至于“舞蹈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对”,芳婷与努里耶夫的关系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有人说,尽管相差20岁,但芳婷一直深爱着努里耶夫,这种爱或许有些母爱的成分,但那种情投意合的感觉更浓。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同性取向,努里耶夫对芳婷的感情没有丝毫回馈。然而当努里耶夫获悉芳婷的死讯时,他还是说出了这样的话:“她是我生活中唯一的女人,我本应娶她,和她共度此生。”时至今日,当我们从黑白资料中看到两人合作的芭蕾电影《茶花女》时,仍旧无法不为这一对完美的舞台搭档叹息。

  教会中国人跳芭蕾的人—嘉里娜•乌兰诺娃(1910〜1998)

  还记得艾青的诗里写道:“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或许芭蕾舞纯净到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任何浓墨重彩的描述反而有损于她的优雅精致,于是艾青也浅近白描(除了那句“是劳动创造的结晶”是时代氛围的要求),而他歌咏的正是嘉里娜•乌兰诺娃。

  1952、1959、1989年,乌兰诺娃曾经三次到访中国,此前,她还曾在莫斯科为毛泽东表演过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芭蕾舞剧《红罂粟》。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她的来访曾经受到新中国政府空前高规格的接待,并被邀请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乌兰诺娃对梅先生的扮相和身段叹为观止,尤其拜服于他双手的变化,当然这是从她舞蹈家的角度出发的。

  乌兰诺娃就是这样,较真、细致,并且充满坚持到底的执拗。据说她有一个绿色人造革封面的笔记本,早在1928年刚从列宁格勒舞蹈学校毕业时,她就开始使用这个本子。本子的装订线已经松散,她用一根红色的丝带捆扎着。这个日记本使用了70年,却不是日记,而是详细记载了何时何地跳了什么舞,舞伴是谁,尽管她先后结过三次婚,却不妨碍她与她的多位搭档们保持友谊。由于乌兰诺娃从小身体柔弱、小病不断,反而令她更坚韧,在同为舞蹈演员的父母的监督下每一个进步都一丝不苟,也就是玛戈•芳婷形容的,“她的动作完美无缺,均匀舒展,柔如轻纱,完成得干净利落,每一个动作你看不出衔接之处,而是浑然天成。”

一块硬币抛出的首席—谭元元

  谭元元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少年文艺》里。深受海派文化熏陶的华东地区的孩子们,大概都记住了那期《少年文艺》中报道的明星少女,15岁就获得了法国国际芭蕾舞比赛的一等奖,而给她满分的,正是乌兰诺娃。

  也是在那篇文章里,我们第一次知道当初谭爸爸多么反对11岁的她学舞,全家以抛硬币决定她的前途,最终她赌赢了的故事;也第一次知道,巴黎的舞台有15度的倾角,重心完全转移,对于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小女生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

  若干年后,谭元元已经成为事业有成的海外华人杰出代表,旧金山芭蕾舞团首席演员,也是美国三大芭蕾舞团中唯一的华人首席演员。这一次,当年读她的故事长大的我们再次读到了她的光辉履历,她是如何在首席演员扭断手指的情况下一个晚上学会整套巴兰钦的《斯特拉文斯基协奏曲》,如何用3年时间做到了别人16年才能做到的首席。荣誉纷至沓来,伦敦舞评家Covent Garden 称谭元元为“旧芭王冠上最大的那颗宝石”;《纽约时报》舞评家Anna Kisslgoff,称她具有“结合了精致与大胆的特质”。

  谭元元身上,更多背负的是中西方对一个天才少女的期许。日本权威《舞蹈》杂志评选20 世纪101 位舞蹈明星,谭元元是唯一的华人;2004 年,谭元元被评为“亚洲英雄”,登上了《时代》封面。但芭蕾始终是西方的艺术,站在西方古典艺术顶峰的中国人少之又少。在美国,舞团的合同都是一年一签,首席并非终身职位,稍不留神就会被人取代。她自己就承认,“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一旦让人失望一次,很可能就再也不会用你,亚洲人扳回的机会可能更小一些。”在这种紧迫感下,谭元元无法轻松。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芭蕾舞男演员们大多放浪形骸,艺术家做派十足,从尼金斯基到努里耶夫甚至是巴兰钦,都有着堪比娱乐明星的花边生活;然而芭蕾舞女演员却低调克制,马尔科娃终身未嫁,乌兰诺娃独身25年,谭元元也是人淡如菊的模样——或许可以说,这就是男性与女性处理压力时的不同方式。同样的芭蕾熏陶,在两性不同的性格环境中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能够转型为出色的编舞的多为男演员,甚至成为舞团的行政领导,在经营方面长袖善舞(努里耶夫与巴黎歌剧院,阿什顿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但女演员却总是脱不了与年纪渐行渐远的执拗的孩子气,仿佛只有真正沉浸到不能自拔的地步,才能获得出神入化的领悟。

  芭蕾造型的时尚之路

  一部芭蕾舞的历史,也正是欧洲趣味的展现,从神秘的芭蕾舞鞋,到服装、饰品与妆容,芭蕾舞的造型一直是当代时尚设计师们汲取灵感的源泉。

  芭蕾舞之所以受人崇拜,与足尖舞的难度和痛楚有关。芭蕾舞鞋就成为这神秘美丽的源泉。芭蕾舞鞋能够承受的巨大的荷重可以跟足球鞋承受的荷重相提并论,其关键在鞋尖。鞋尖是手工缝制的,不仅要柔软,而且要具有相当大的安全系数。即使跳起时鞋尖断裂,女演员也保证不会残废。鞋尖用生产紧身胸衣的面料,例如缎子缝制。芭蕾舞制造公司通常选用桃皮色,据说那既不刺激观众,又能安抚女演员本人。

  芭蕾舞鞋有3种型号17种尺寸,每种尺寸又有5种肥瘦情况,通常一双鞋只能用两三次,高贵得令人吃惊。不过越是高贵的东西就越有人趋之若鹜,1956年,法国的性感小野猫碧姬•巴铎(Brigitte Bardot)穿着一双红白格的改良芭蕾舞鞋在电影《上帝创造女人》中惊艳亮相,一夕之间,这种轻便娇小的舞鞋便成了巴黎女人鞋柜中的必备品,并且直接成就了一个品牌—Repetto的60年风光。Repetto做专业芭蕾舞鞋起家,在把握舒适和时尚方面一直走在前沿,2008年在品牌60大寿的时候邀请了众多设计师和影视明星的跨界操刀设计,不过在芭蕾舞鞋设计领域,Chanel、Marc Jacobs与Kate Spade也不遑多让,平跟、坡跟、浅口、鱼嘴的变化眼花缭乱。只是比起大牌设计动辄数千元的高价而言,新晋品牌Seychelles的舞鞋款一样小巧玲珑,价格则要平易近人得多;甚至连adidas也推出过一款网球底的芭蕾款运动鞋,底部采用了牛筋的缓冲鞋底,颜色还是adidas相当传统的黑灰色,异样朴拙。

  不过说到对时尚的影响,芭蕾舞裙才是中坚。最初的芭蕾刚由宫廷转向剧场时,表演跳舞的人穿着依然是当时贵族妇人的打扮:长而重、覆盖两脚的拖地长裙,头上还有笨重的装饰。直到1726年著名的舞蹈家卡玛戈为了让观众看到自己脚步的技巧将裙子剪短几分,芭蕾舞裙才真正迈出了着装革命的第一步。后来玛丽•塔利奥尼在《仙女》穿上了由几层薄纱打褶重叠而成的长裙,打破了奢华却厚重的裙撑对双腿的约束后,《天鹅湖》又推出了短裙“蒂蒂”(tutu),这款本是天鹅专用的舞裙,因为对完美腿形的完整呈现而风靡,成为芭蕾舞裙的典型之一。1999年Donna Karan推出了层层透明的雪纺气泡状两层裙、球状裙、褶皱饰边、褶皱和成褶披挂、带有撕碎下摆的解构主义芭蕾舞裙,10年来对于芭蕾舞裙的演绎方兴未艾。Alexander McQueen用鹅黄色与羽毛的轻盈营造古典的高贵;从《Vogue》编辑起家的Luella则将芭蕾与苍白幽暗的Gothic Lolita风格结合,混合着蕾丝、烫金、薄纱的层叠的裙摆突破了芭蕾舞的清纯,显得性感而蛊惑;Ralph Lauren对于舞裙上身的改造、Zac Posen对于黑色天鹅绒和和粉色映衬裙摆的运用再次证明了芭蕾的魅力,掀起了时尚芭蕾风潮。

  最先推动珠宝与芭蕾结合的依旧是划时代的巴兰钦。他在1967年从珠宝与音乐中寻找灵感,与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的掌舵人克洛德•雅宝合作,创作了三幕分别以法国音乐家福莱、俄罗斯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以及芭蕾舞剧大师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为背景音乐的芭蕾舞剧《珠宝》,以演绎红宝石、绿宝石以及钻石这三种不同韵味的人间至宝,问世40年来,这部舞剧也成为许多著名舞团的保留曲目。时至今日,泰银、人造水钻、彩钻、人造珍珠、化纤金丝银线、刺绣彩带、人造羽毛等现代材料的使用令芭蕾头饰更加五彩缤纷,而中国传统戏曲的点翠、西方贵族使用的鎏金技术也提升了芭蕾的舞台魅力。

命运里旋转的芭蕾名伶

  Tips

  银幕上的舞动人生

  当芭蕾舞被另一种镜头所捕捉,例如电影,我们看到的芭蕾舞就不仅仅是轻快与优美,也不是历史书中那些美轮美奂的描绘文字,而是更鲜活的一段段人生。

  《红菱艳》The Red Shoes(英)1948

  《芭蕾人生》The Company(美)2004

  《中央舞台》Centre Stage(美)2000

  《比利•艾略特》Billy Elliot(英)2001

  《戏梦芭蕾》Ballets Russes(美)2005

  芭蕾教科书:芭蕾四字真言:开、绷、直、立,芭蕾五个基本脚位、七个基本手位。

免责声明
标签:芭蕾    芭蕾名伶    芭蕾舞娘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奢华私语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