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处处论维权
最近因为怀孕在家休息的白领小F就在珍品网上忐忑不安地购买了巴宝莉的皮包。无论是牌子还是款式,小F都表示满意,但还是难免有疑虑,她告诉记者:“在网上购买奢侈品,如果价格已经和A货差不多甚至还要低,低得离谱,价格本身就已经值得怀疑,又不像卖个古董可以编一段大家族中途衰落的凄凉故事,一方面满足对方幸灾乐祸的心愿,一方面又可以解释过低的价格。奢侈品太便宜了,就很难相信这是一件真货。而如果达到一般贵的价格,比如一块几千块钱的名表,对于需要在网站上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而言,则就有些让人忐忑了。”即使有7天退换货的保证,但心里还是不太踏实。
小张早年上学时就开始习惯网购,但经常遇到质量难以保障的情况,有一次买了块浪琴,且不说真假,光是被快递催着签了字后见不着人了自己才打开一看表的商标已经坏了,心里就凉了半截,在随后的退换货中又是很费了一番周折,好在选的电商是个知名网站,最后总算给退了。而这样的奢侈品消费者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大多数奢侈品专柜已经明示非正常渠道产品不负责维修。即使运气好,买到一块质量有保障的好表,但毕竟购买这块名表,名在先,表在后,虽然买的是打折品但价钱并不便宜,还是难以确定是真品,又成了一个问题。让人非常忐忑。这实在是一个花钱买罪受的消费体验。
作为消费者,在奢侈品网购中虽然花了打折的价钱,但绝不能应该因此受到打折的服务。然而在网购奢侈品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无法得到奢侈品公司贵宾般的售后服务,甚至真假的辨别都不能得到官方支持。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奢侈品网站不能把对于消费者的承诺做到实处,在奢侈品代购的过程中,即使在真品的前提下,也未能获得正当的渠道,得到奢侈品公司的承认,而造成产品本身不被认可,继而造成消费者的售后困境。
在中国,正像很多欧洲国家的经济分析人士非常羡慕的,实业仍是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挑起国家GDP的大梁。中国的消费者对于摸得着看得见的产品也更有消费的真实感,而对于摸不着甚至看不见的服务,对于版权,就不是那么重视了,这也难免会出现300块钱吃顿饭不会觉得贵,30块钱买本书就很难接受了,因为买书的人再怎样重视书,似乎也首先关注的是拿到手的一本印着字的纸,而看不到浸透其中作者的心血,同样,也不愿花十几块钱去买一本全是字的经典,而更愿意花四五十块钱买一本从网上拼凑的精装书,这也是一种只看眼前,不看背后的表现。
在奢侈品购物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最踏实过日子的恐怕只关心产品的质量,布料、做工,还是比较实在的,有追求形象的,会为了选择款式,而虚荣一点的,就为了衣服上多印的几个字母,也愿意再多花一笔钱。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这样的人可以集中于木樨园和动物园,在今天的网络时代,这样的人就来到了淘宝网和其他奢侈品网站。
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奢侈品,主要面对的问题包括:
首先,低价销售的奢侈品很有可能是假货。这种假在我们这里几十年技术已经非常精进,有的货品甚至材料一样,纯手工一样,甚至一针一线技术都不输给真品,只是这份难得的技艺没有用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却用来侵犯国外的知识产权牟利,非常可惜。同时,消费者在此以为自己省了几百几千块买到了大品牌,实际上却是多花了几千上万块买的普通商品,在此尤为不值。
其次,不那么低价的产品可能是真品,却是国外品牌的淘汰产品或者过季产品,早已下架,所谓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在国外已经卖成了白菜价,却拿到国内当新品打折。这样虽然卖的是个真品,但也是物非所值,吃了大亏,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损害。更有甚者,根本就是国外的二三线品牌,却因为是个大家不熟悉的法语或者西班牙语,没人认识,就敢妄称奢侈品,再拿出卖家熟用的先提价再打折,坑害消费者,也是非常不道德的表现。
最后,就算是真品,是当季的,可能却由于高昂的价格,代购变成了走私,一旦被发现,无论于买者还是卖者,都是得不偿失的。
在奢侈品网站的购物过程也是胆战心惊的。毕竟不同于简单的淘宝购物,即使买的是A货,明文标价,价格也不会离谱,顶多稍贵一些,拿到手里,只要款式喜欢,价格合理,质量上也过得去,就会心安理得,穿着用着自己舒服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