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引领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

邓琳
邓琳
2015-09-28 23:02:15
来源:风尚中国

美国老牌艺术杂志《艺术新闻》的重要撰稿人、知名艺评家芭芭拉·波洛克是一位始终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学者,最近,波洛克将目光转向中国重要收藏家。她关心的是,中国藏家将如何引领当代艺术市场?波洛克的研究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海外视野。

中国藏家购买力不容小觑

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内地的千万富豪人数第一次突破百万人,仅居美国之后。这些富豪的资产包括可投资资产、未上市公司股权、自住房产和艺术品收藏。相关资料显示,这些财富人群在购买豪宅和奢侈品之后,迟早会转向艺术品。

而法国艺术品交易数据分析公司Artprice的年度报告则显示,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这两家公司在总成交额近50亿美元,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同期的总成交额则为18亿美元。这些数字都是新一代中国内地艺术品收藏家带动的结果,他们频繁地出现在拍卖市场和画廊。波洛克认为,这些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家收藏了一些相当重要的,甚至是博物馆级别的藏品。

据苏富比数据显示,中国内地买家开始大规模参与艺术品购买,就落槌的百分比而言,中国内地买家在比重约为5%,这一比重已增加到40%。这些收藏家的触觉现在已经逾越香港地区,开始购买国际艺术品。

佳士得上半年的报告显示,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总成交额占佳士得全球总成绩的25%,比16%上升了9个百分点。在香港市场,84%的收益来自中国藏家,其中包括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虽然上半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总成交额下降了35%,但这只是艺术品市场自我调整的特殊阶段,中国仍具有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

长期持有取代短线炒作

波洛克认为,在近年来涌现出的中国知名当代艺术藏家中,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已经不再将艺术品作为快进快出的短线投资,而是更注重其长期的审美及投资影响,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独特收藏体系。比如于明芳,他从未卖过一件作品,而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所私人博物馆,展示自己的收藏系统。波洛克说:“在中国,私人博物馆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上海、内蒙古、黑龙江、武汉、成都、南京等地有很多,于明芳只是有这一想法的其中一员。”

同样有建立私人博物馆想法的还包括王薇和刘益谦,他们正在筹划位于上海浦东区的龙美术馆,该馆的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7万平方米,计划于11月完工。

另一对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圈的是中国森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昌及其夫人,他们的收藏品已有1000多件。2008年,李国昌夫妇成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这一基金会涉及多种业务,其中包括支持艺术批评的论坛、出版艺术类杂志,同时还运营墙美术馆。李国昌计划为墙美术馆投资2000万美元,并希望能将其建立在北京三里屯地带,建成之后,他们将邀请古根海姆博物馆前任馆长托马斯·克伦斯担任墙美术馆的艺术总监。

波洛克同时表示,也有一些收藏家没有建立博物馆的打算,比如乔志斌,他计划将自己的藏品在上海和北京的KTV中展示。乔志斌收藏的作品包括国际艺术大师达明·赫斯特、安东尼·格姆雷、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作品。乔志斌于2007年第一次接触当代艺术,当时博而励画廊的负责人皮力将他带到瑞士巴塞尔艺博会,在那里,他从伦敦Hauser&Wirth画廊购买了画家张恩利的作品。“收藏当代艺术是需要刺激的,如果我仅仅收藏中国艺术,我可能就将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我希望看得更远,具有国际视野。”乔志斌说。

中国式收藏体系正在构建

近年来,以尤伦斯夫妇、希克为代表的西方藏家相继清空手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西方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导向作用逐渐变弱。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徘徊阶段,未来的走向并不明朗,而在遭遇经济低迷、当代艺术市场大幅跳水的时期,之前的投机者突然离开,导致艺术品价格进一步下滑,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雪上加霜。

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近两年遭受大浪淘沙的冷遇之后,这些不同类型的当代艺术收藏家逐渐走上舞台。波洛克曾表示,中国的艺术市场充满了那种依靠艺术品转手买卖、在短时间内牟取暴利的“伪藏家”。而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所改观。

波洛克认为,在这种时期,有着明确、独立的收藏理念的当代艺术藏家将会逐渐建构属于中国自身的当代艺术收藏体系,并逐渐形成一个以中国藏家为主的市场。“总体而言,他们也在遵循着当代艺术共同的国际趋势和走向,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经与国际市场同步。”

免责声明
标签:中国式收藏    奢侈品    《艺术新闻》佳士得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奢华私语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