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在体制内就完成的思维转换
独舌:您已经下海一年了,原先是电视台的购片方,现在是向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供片,这个身份转换给您带来最直观的感受都有哪些?
苏晓:实际上我觉得不能简单说从甲方变成乙方,我在SMG最后几年是专心投入尚世影业,也是制作公司,也是乙方,所以从心理上来说,并没有太大的落差。我觉得是很感谢SMG提供那么好的一个机会给我接触这个行业,毕竟SMG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当时提“制播分离”,黎瑞刚先生说我必须选一个,要么做完全市场化的制作公司,要么就还是做购片方,这是四年前的事了。那我的方向肯定是做市场化的公司。一开始那两年我是两边都顾的,既是购片方,也开始慢慢做制作公司,之后就完全跟采购那边脱钩了。所以我现在做的事,跟当时做的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后来因为整体要并到百视通这个大盘子里去,于是我们就决心要出来了。最大的变化还是感觉到更自由了,这种自由有利有弊,现在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等等,另外一方面自由也带来很大的压力,以前在体制里,是领导给自己定方向,现在,完全是自己摸索方向了。这种压力带来的恐惧感也是很强烈的。
最大的压力还是对市场上的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的洞察,这是很难的。一开始柠萌的定位就是做一家跟别的影视公司都不一样的影视公司,做一家有互联网基因的影视公司。并不是说因为投资方是腾讯,就天然带有互联网基因,没有那么简单。我觉得是因为现在互联网对整个内容产业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不管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所以做内容公司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用户在不断的变化,另外内容从生产到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定位是要为互联网做内容,如何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内容,怎么开发出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大家都在说互联网思维,但关键是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也涉及到柠萌本身的定位。
(二)聚合大小屏观众的“超级内容”
独舌:“超级内容”的定义是什么?
苏晓: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还是用户导向,洞察用户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腾讯也经常强调,互联网就是“连接一切”,原来做内容的是两大类公司,一类是针对传统媒体,针对手拿遥控器的传统观众做的;新的一类是专门只为互联网做内容的公司,特别是为手机用户做的,(万合天宜微博)等等。我们觉得整个互联网的渠道越来越分散,人群越来越分众,内容越来越碎片化,这是三个基本的趋势,那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里,我觉得还是可以有一个大的内容贯穿所有渠道,把消费者重新聚合起来,我觉得会出现这样的产品。《花千骨》就是这样的产品。柠萌的方向就是做这样的“超级内容”,我们界定喜欢这一类“超级内容”的人群叫“新大众”。简单来说就是年轻化思维的大众群体。一些传统影视公司都在做所谓的“精品剧”,但这还是从传统的产品出发的,而我们实际上是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我认为手拿遥控器和手机的人群会慢慢整合在一起,这种整合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实际上人肯定是面对两张“屏”:一张是客厅里的大屏;一个是手机的小屏,以后人们看电视剧可能只需要一个遥控器就能控制所有的屏幕。这种生活方式不是说只有年轻人能接受,中年人和老年人也能接受,只要是思维稍微年轻化的都能接受。我们更愿意花时间去研究这一类群体对内容的消费方式是什么样的,联合专业研究机构和4A广告公司,以求更精准的用户画像。我们提出的新口号是:“超级内容,连接新大众”。
(三)“用户导向”并非什么都听用户的
独舌:如果把重心都放在“速度”和“用户导向”,会导致产品的质量下降吗?
苏晓:不会。什么是真正的“用户导向”?它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我们刚成立的时候,经常去腾讯请教企业文化,我就问他们是怎么在腾讯内部倡导创新的,结果我得到的答案是:他们在腾讯内部从来不提创新二字,因为他们都明白,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满足了用户的产品体验,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而用户体验就是你所说的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只有在产品的体验上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落实到柠萌本身,组织的架构如何跟互联网公司配套,也是我们的重点。
独舌:柠萌之前发布的四个剧,《寂寞空庭春欲晚》、《择天记》、《好先生》、《小别离》,这四个剧符合您刚刚说的面向“新大众”的定位吗?
苏晓:我们还在慢慢地摸索,前两个剧都是脱胎于网络上的大IP,从网络小说变成影视剧,这是大家都在走的方向,针对偏年轻的群体。另外两个都市题材的作品,我觉得也有些不一样,《小别离》是话题剧,天生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性,这是讲几个初三的孩子升学的故事,在社会上是有很强的话题性。像《好先生》这样的剧,更多是从人物出发的,它里面可能没有社会上特别敏感的话题,但是主要人物都有很强的特点。原来的都市剧更多是围绕家庭的婆媳关系、柴米油盐的矛盾等等,但是我觉得慢慢地消费人群的需求已经出现变化了,昨天我问《好先生》编剧李潇,我说你写的几个戏,从《大丈夫》到《我爱男闺蜜》,再到现在的《好先生》,你对你的观众是怎么界定的?她说我想象中是写给都市里面开车的年轻人看的,那么这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人群的描述,我听了以后也很认可。一方面是偏年轻人,但是又不是学生人群,是比较资深的上班族,有钱买车了,白领阶层。我觉得这跟我们说的新大众是吻合的。昨天我们的《好先生》发布会,也把每个主角的特点用一个字勾勒出来了,不是简单地“接地气”,更多地是符合都市里的中产阶级的趣味,尤其是男女主角,我们形容是“当野马爱上烈马”,性格特征是非常丰富的、立体的,所以说这个剧是从人物出发。我们是一直在研究这个“新大众”的消费习惯、审美趣味,从这些方面来出发。
(四)对用户的精准分析是大势所趋
独舌:怎么做一家有互联网基因的制片公司?
苏晓:以前,我拍一部电视剧,只要电视台的台长,或者购片主任喜欢就行了,现在是越来越丰富了。光是电视台喜欢的戏往往是赚不到钱的,必须要同时取悦电视台、视频网站等等,不是单纯的说年轻人就喜欢互联网,中老年就喜欢传统媒体,这样的分析太简陋、太机械化了。比如说最近的视频网站付费模式,又出现一个愿意付费的人群,这个人群该如何概括?所以说今后对用户的分析将会越来越复杂,今后做产品也会更难。我之前也强调说,不懂90后、00后就没有未来,现在我觉得这样说还是太简单了,我觉得理解年轻群体是最难的。但是进一步说,仅仅为年轻人做内容,还是太小众,还是我们说的“新大众”,为他们做内容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为什么我们跟互联网公司紧密合作?因为他们有最权威、最完善的用户数据分析,有成熟的一套体系,怎么把这些数据真正运用到对消费者的洞察中?这个大家都在探索,哪怕是好莱坞,他们也不敢说对消费者的洞察完全精确了,尤其是在单片投资特别巨大的时候,这个风险仍然存在。我们要做超级内容的,对用户的分析要更精准一些。除了从业者的经验、嗅觉,还需要有一些定量的分析,虽然这部分工作可能投资很大,但是我觉得这是绕不开的,是一定要做的。不是单纯地在柠萌建立一个部门研究这个事,是柠萌公司的全员都在研究这个事。举个例子,在《好先生》选角的时候,确立张艺兴 的加盟,是最近才有的事,因为我们公司每周都要开市场分析会,是我们 公司的一个90后女生说她在B站看到有网友对孙红雷 和张艺兴组CP,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吸引力,然后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个演员确定下来了。我们随时都在关注市场的千变万化,努力把我们的观念植入进产品里。
有些公司的数据分析可能更多的是聚焦在过往的一些成功产品上,而我们试图“向前看”,基于对未来的洞察,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在探索当中。你要么就只为单一的分众做产品,这个也是可行的,要么就为最广大的大众去做,你要贯穿所有的渠道,你要把所有的人群的需求都打通才行。其实像“限古令”这样的规定,并不能阻挡千军万马涌向古装剧的步伐,但是拍古装剧不要紧,电视台如果不要,你要想清楚其他的变现渠道和盈利模式。
对视频网站付费看全集,我也是非常兴奋的。原来不管是电视台还是视频网站, 它要变现主要还是靠广告,但是现在相当于改变了盈利模式了,整个市场上的蛋糕就做大了,这个前景是很好的。原来付费这一块大家都不看好。几个原因,一个是大家免费看已经太久了,消费习惯根深蒂固了,第二个就是技术上的变革,网络支付是不是安全?是不是比较快捷?现在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但是这个趋势起来以后,一定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到底是哪些人愿意付费去看剧?他们愿意为了什么样的产品去付费?几个视频网站的数据也是非常全面的,也是基于一个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案例来谈的,而不是我们正在研究的。
(五)资本的注入是好事,不要草木皆兵
独舌:柠萌那么有钱,如何能避免产品不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苏晓:我觉得资本对这个行业的影响的确越来越大了,资本只关心数字,行业被资本牵着鼻子走的话,肯定是有很大问题的。但是这几年,可以肯定的是,资本对影视公司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以往电视剧这一行的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全国几千家影视公司,没有几家市场份额能超过5%的,但是资本进来以后,加速了市场整合,这是一个好现象。现在,最顶尖的影视公司意识到了单纯做电视剧是绝对不行的,一定会碰到天花板,还有一些几年只做一部电视剧的公司,它是很难生存的,它肯定要想着更多的办法去盈利,去探索其他渠道,将来的趋势一定会是“航空母舰”越来越多,市场会出现拥有多元化内容的传媒企业,我觉得这也是提高整个行业的层次的好的方式。但是资本进入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它构成不了一个深层的动力,它并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无非就是两样,一个是版权开发能力,这个更多的是靠个人的想象力,对市场和用户的判断能力,毕竟我们做的是文化产品,另外一个就是下游的全球发行能力,这些都不是资本直接带来的东西。影视市场上的热钱真的很多,但是这两年好的影视作品却越来越少,就是这个原因。
独舌:现在行业发展这么畸形,会不会最终劣币驱逐良币了?
苏晓:这个我觉得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完全取决于行业的从业者的文化良心、文化追求、价值导向,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慢慢意识到资本带来的问题之后,才会有文化的觉醒。现在为什么好莱坞六大公司,单片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也是资本牵着走,反而是这样的项目,它的市场风险是最小的,只有用最好的高科技技术、最好的演员,做出的电影本身制作都非常精良,但是这样的电影本身往往是排斥承担文化责任的,它肯定是合家欢、轻松的题材,不会冒险去批判现实的。被资本捆绑的作品,你要它长远的留下来,是不现实的。在美国这是分得很清楚的,商业片就是商业片,所有环节都是按照商业的路子走的,另一类就是“作者电影”,能留下来的经典。
我们柠萌刚成立的时候,跟腾讯这边签订的规定就是,我们绝对不做业绩对赌。对赌的企业更多的是关注眼前的利益,在整个战略方向上是会走偏的,之所以今年暑期档《大圣归来》、《捉妖记》能在市场上那么受欢迎,它绝对不会是一个上市公司做的产品。因为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要发财报的,不能用好几年的时间去开发一个产品,这太冒险了。我相信《捉妖记》的江先生即使在片子上映前一天,他都不敢担保这是一定会赚钱的。但是市场上不能全都是那些速食的产品。柠萌不做速食的产品。
独舌:去年柠萌完成了A轮融资,是九位数的规模,听说马上就要开始B轮融资了?钱这么快就烧完了吗?
苏晓:这个跟我们公司的发展有关,比如今年做4部电视剧,明年可能做6部,另外明年肯定会有2部电影,这个是基本的体量。我们看到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电影转化到电视剧,综艺节目转化到电影,这些都是可行的路线。的确,我们需要新的资本再进驻,一方面本身我们的产量也有扩大,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在融资的进度上加快步伐。这一年下来跟腾讯的合作中我们也尝到了甜头,我们更欢迎成熟的战略投资者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方,当初我们跟腾讯的合作也是比较新鲜的模式,一方面是我们当时没有任何作品,也没有拿出财报,但是他们也愿意投资,可能还是看中我们的思维模式和理念。腾讯的确是在上游的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网络上的版权,《择天记》就是腾讯的版权。另一方面它在下游的平台也非常丰富,平台不光是说买家,更重要的是跟腾讯视频的互动中,我们一起探索出新的适应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和模式。其实腾讯投资了很多的企业,我觉得他们更多的是“修路”的概念,修好了让我们这些车子在上面跑。如果再有别的互联网公司想要进驻柠萌,我们都要看你到底拥有哪些资源。我们是坚定地要走互联网企业的路线的。
(六)想绑定人才就要懂得激励人才
独舌:公司现在的人才架构是怎么样的?
苏晓:我们公司的人才架构也是按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模式来建立的,简而言之就是扁平化。绝对不能是金字塔型的,层级太多了,非常影响效率。我们公司现在是三十多个人,但是部门包括子公司加起来估计有十个左右,每个单元都是非常精干的,但是囊括的都是市场上最优秀的人才。我强调的是从员工到老板,汇报层级不能超过三个人,这样做事才会有效率。因为这个市场实在是变化太快了,所以一定要快速反应。目前我们是以制片人为核心的模式,就像一个项目经理一样,不管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都是这样。他因为是贯穿项目的全过程,所以他必须要为项目的结果负责。另外我还看中员工在上游和下游的能力,上游就是产品的开发能力,下游就是发行能力,这些都是最核心的功力,公司一定要做强。
独舌:三月份的时候有好几位影视界大咖站台柠萌新享会,据悉他们都和柠萌合作建立了新公司,合作模式具体是怎么样的?
苏晓:我本来也说过,国有体制在对人才的激励上是有很大的问题的,但是我现在发现,任何大型的企业,在这方面都是有问题的。这就是层级太多、总会造成人才之间互相攀比的坏现象,所以怎么样能留住人才?一定要围绕项目,从制作人到大牌明星。所以我们也是在设计各种绑定人才的方式,除了明星工作室,还有股权的激励等等,包括成立合资公司也是一种方式。大家把利益都放在一起,不光是合作一个项目,而是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我觉得他们的能力也慢慢的多元化了,不光是拍电影、电视剧、上综艺,还会有一些延伸品,所以成立工作室是大势所趋,我们能帮助他们把手中的资源开发到极致。这就说明我们跟这些大咖的合作已经不是单纯的片酬制了,是更深层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