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品牌成“黑名单”上的常客,专家认为,处罚力度弱,违法成本低,是一些企业“无所畏惧”的原因。
奢侈品在中国遇到的困境,不止因为反腐,屡屡曝出的“质量门”更是他们过不去的坎儿。近日,北京市工商局通报流通领域服装、鞋类商品抽查检验情况,共计95种商品在此次检测中不合格。其中,爱马仕、古驰[微博](Gucci)、雨果博斯等奢侈品牌均榜上有名。
而在今年3月,广州市工商局公布箱包皮具抽检情况,41批次不合格箱包皮具被曝光,其中古驰、Prada等品牌位列其中。在同时公布的广州市流通领域销售的服装质量抽查结果中,香奈儿、迪奥、BOSS均上黑榜。
不得不说,近几年,奢侈品牌曝出的质量问题特别多,令人遗憾的是,曝出问题的商家似乎并未把这当一回事,甚至出现屡报屡犯的情况。对此,企业品牌顾问、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表示,当品牌足够强大时,会认为负面的曝光撼动不了其市场地位。
屡报屡犯
奢侈品之所以称之为奢侈品,主要原因是与生活必需品有着不同的品质与文化背景。稀有、独特和珍奇这些专属于奢侈品的属性,让他们成为高端奢华消费的一种必须。然而质量问题的频频曝光,把从前曲高和寡的尖端产品拉下了神坛,成为被人吐槽和诟病的新话题。
北京的王静曾购买了一个Prada Bauletto手袋。“由于包的体积有点大,所以不怎么背,一年来最多两次”。可当她几天前再次拿出来用时,却发现包的内胆出现大面积脱皮现象。王静很生气,第一时间想找“3·15”消费者热线投诉。她先上网搜了一下“Prada”,没想到被“Prada掉色”、“Prada拉链”、“Prada质量”等负面消息“刷了屏”。
其中,就有消费者反映:“我从意大利代购了一个Prada0838十字纹漆皮贝壳包,昨天刚收到货,发现肩带上有一处掉皮,一处开裂,包的铭牌挂件带上有一处起皮。”网友Lily Qim去年5月3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购得一款Prada皮包,一个月后用皮革亮洁剂轻拭皮包表面除尘,意想不到的是,亮黄色羊皮质的包一经擦拭竟大范围掉色……
除了脱皮、掉色,拉链也是消费者反映Prada质量问题的重灾区。一位时尚杂志的编辑爆料,她于意大利米兰Prada总店购得一只旅行箱,使用半个月后,出差途中箱子拉链坏裂,无法使用,她只能四处寻找胶条将箱子层层捆扎,才得以回家。
甚至有时尚博主调侃,“如果你买个Prada包用了一年,拉锁没坏、Logo没掉、没开线没掉色、质量杠杠地好,基本可以证实你买的是假货了。”
20年前,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凭借极简风格的黑色尼龙背包吸引了大批追随者,而如今却因质量门身价倍跌。专注于为手袋爱好者提供咨询的网站Purseblog在论坛上发表文章,标题包括“Prada手袋:明明是中国制造,却标着意大利制造的价格”、“再见Prada!”他们认为该品牌的质量已经大不如前,完全可以被其他更新潮的品牌手袋替代。
消费者厌弃情绪所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据Prada近期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截至4月份,前3个月Prada净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053亿欧元下跌至5870万欧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8520万欧元。在恒定汇率基础上,营业额下降5.4%。
而Prada并不是个案。古驰也曾在“拉链头”上跌过跤。有消费者反映,“第一次用就出现拉链头掉下来的现象,再用则第二个拉链头也掉下来”;还有2012年LV的“烂衣门”,至今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当时报道称,有消费者反映在深圳LV门店里买了一款橙蓝相间的格子衬衫,标价8750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那位朋友当晚穿着参加了一场活动,第二天一早去干洗时,发现后背有条3厘米的裂缝,一开始以为自己不小心碰破了,但很快发现衣服就像纸一样,轻轻一撕就扯开。
除了时装和箱包,配饰也沦陷其中。作为法国著名的珠宝和饰品品牌,卡地亚[微博]一直是备受皇家青睐的品牌,但其在中国的表现却与高端扯不上半点关系。2014年6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对黄金(1095.30, -1.10, -0.10%)珠宝饰品跟踪式抽检结果,其中,标注“卡地亚”品牌饰品抽样5批次,不合格5批次,不合格率达到100%。
违法成本低
一次次的“质量门”,一份份“不合格”的报告,不由得令人发问:究竟是谁宠坏了这些国际大牌?
据深圳广电集团援引一位奢侈品业界“深喉”报料:一些奢侈品专卖店存在“看人下菜”的现象,不少消费者买入的大品牌包包,其实都是A货。某一线奢侈品代理商李先生透露,他在国内某三线城市调研时,发现某知名品牌专卖店内假货泛滥,商家甚至明目张胆地将其放在柜台上。而对于香港的几家大型购物商场,包括新港城、海港城及铜锣湾商圈,李先生透露,香港专卖店柜台上摆放的样包均为真品,但导购人员从货柜里提取的新包,就存在假货的可能性。
此外,奢侈品牌在生产环节的把控上还未做到位,有的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13年,有媒体曝出消费者投诉其购买的标为100%小羊皮的Armani女皮衣,经检验后发现面料材质为兔皮的新闻。仔细查明才知,该件皮衣吊牌上所显示的经销商是国内某家公司。
事实上,国际奢侈品大牌与国内代加工厂之间的微妙关系早已不是秘密。品牌为了分摊成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形的塑造和营销上,而把核心的加工授权给第三方代工厂进行生产。受到监管不力和控制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代加工厂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可能会铤而走险,做出偷工减料的不当行为。
在销售环节,一些品牌企业也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位销售人员表示,品牌服装在进驻大型商场之前,要经过严格的检测。但一些品牌企业在进驻商场之前送检的都是合格品,但在进驻之后为了增加利润,就未必能保证销售的都是送检品质量了。
为什么这些国际知名品牌会成“黑名单”上的常客呢?专家认为,处罚力度弱,违法成本低,是一些企业“无所畏惧”的原因。
一位专业律师告诉记者,依据现行的《产品质量法》,对违法违规企业仅处以货值3倍以下罚款,处罚力度过低,而且操作上仍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并且,当前实施的《产品质量法》整体框架也是1993年制定的版本,20多年过去了,一些条款和处罚力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此外,尽管目前已经建立共享平台,但是工商、质检、财税部门仍然各自为政,数据应用上还是“单打独斗”。一家受到质检部门查处的企业,在工商部门仍是信用A级。为此,浙江省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稽查处处长沈华清认为,应当建立统一的企业代码和统一的“黑名单”制度,加强监管的“合奏”。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加强惩罚力度很重要,但建立一个统一的诚信体系更迫切。比如应依据服装品牌建立查询系统,消费者可以随时查阅某一品牌的诚信状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对违法违规企业和厂家构成实质性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