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大力发展涉海服务业,打造国内知名滨海旅游目的地。威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自然风景区标准,特别适合发展滨海旅游度假业。为进一步提升威海旅游业发展层次,我们启动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行动,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了旅游管理体制,整合了旅游资源,引进了世界帆船锦标赛、国际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开发了温泉、帆船、高尔夫等集休闲、养生、体育、文化于一体的高端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半岛滨海高端旅游示范区,打响了“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和“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2009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8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8.7%。同时,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产业,开通了21条海上航线,是中国与韩国航线密度最大的城市,也是中韩整车物流的试点城市,2009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4118万吨。
四是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综合性新能源体系。充分发挥海湾遍布、地质稳定、光照充足、季风特点显著等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方面都有开发项目的城市之一。建设了全省重点打造的五大风电基地之一,2015年将达到百万千瓦。在核电上,规划总容量600万千瓦、总投资900亿元的荣成石岛湾核电工程正稳步推进,其中首期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机组即将开工建设,2013年建成投产。在光伏发电上,已落成的市民文化中心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是全省最大的建筑一体化非晶硅光电玻璃屋面发电系统,3个总投资1.7亿元的太阳能光伏项目入选了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扶持计划。
在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威海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开展了“自主创新年”活动,与哈工大合作成立了船舶学院,与山东大学共建了威海市海洋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确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蓝色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牢固树立生态海洋、和谐海洋的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公布实施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了海岸线发展利用规划,全面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建立完善了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努力保持良好的海洋发展环境,保证了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
从建设“海上威海”,到发展海洋经济,再到打造“蓝色经济区”,是经济发展方式在理念上的重要突破,在思路上的重大创新。
一是全新的发展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始终,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和保护中提升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水平;坚持集中集约用海用地,构建优势产业基地或园区,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基地聚集,推动蓝色经济向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科学规划、严格控制、有序开发沿海岸线,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健全海洋水质保护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
二是全新的空间结构布局,坚持海陆统筹发展。把海域陆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海域、海岸带和腹地开发建设,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土地、海域等要素资源,对海陆产业统一规划、资源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一构建、生态环境统一治理。以海洋开发带动陆地开发,以扩大开放激活海陆资源,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优化,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市的发展新格局。
三是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重点打造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把蓝色资源作为最稀有、最珍贵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深度开发,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提升区域发展质量的战略举措。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着力突破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