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气逼人1700-1795年清代掐丝珐琅

John
John
2014-01-10 16:50:17
来源:风尚网

掐丝珐琅有一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名称:景泰蓝。这个几乎成了中国(特别是北京)特产的名词,溯其根源却得出令人意外的结果,原来我们口中的景泰蓝,亦即 掐丝珐琅器原来最早出现于古埃及,后来于传入希腊,并于公元6至13世纪在东罗马拜占庭文明中达至鼎盛期。

清十八世纪掐丝珐琅太平有象一对

灵象颔首敛目,姿态庄重,各配辔头、披挂,鞯上以云纹和海水江崖纹为地,上饰龙纹,背上鎏金鞍各驮宝瓶。据传曾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旧藏,而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宝座前亦有一对同样作品。高20 ¾ 寸,所属年代:清十八世纪。

象耳为祥云造型

一双象耳保留铜色,设计成祥云造型,并凋刻上花纹,表达了此象并非凡物,乃是一对灵象。

那麽掐丝珐琅东传的正确年代是什麽?一般认为是 南宋,皆因当时有位文人顾文荐曾经在其着作《负喧杂录》中提到:“予得一瓶,以铜为胚胎……彩绘外国人之奇形诡状,却是玻璃,极其工巧,不知何物。”,于 是推论当时已有外国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传入。虽然宋代已出现掐丝珐琅器,但当时文人仍然“不知何物”,因此还得发展到十三世纪元代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西 征,有关的技艺才慢慢传入,可惜当时并得不到文人雅士的认同,东传掐丝珐琅器只属当时妇女赏玩器物之一,尔后还要经历一段不短的蕴酿期,直到明代景泰年间 (公元15世纪)才开始广泛流行,由于明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均为历朝之冠,才会得到“景泰蓝”这个别具中国文化气息的别称。

披挂上饰龙纹

一双灵象背駄宝瓶,寓意“太平”,而象身的披挂上则饰以五爪金龙,图案色彩丰富,烧制难度甚高,有可能是皇室御器。

清乾隆掐丝珐琅孔雀形盖炉一对

这双孔雀挺立回首,双目有神,鸟喙微启,神态自信而坚定,在掐丝珐琅工艺妆点下羽衣艳丽,再衬以绿地蓝釉点红的羽毛,神态栩栩如生。这对作品更是一对盖炉,极为罕见。长17 3/8 寸 ,所属年代:清乾隆。

掐丝珐琅一般以铜为胎,清代也偶见金胎银胎,工匠铸好胎型后,会在胎体上以扁身铜丝代替画笔构图,再填入由石英、长砂、硼砂、氟、金属色料等原料溷合研磨 而成的釉料,再反覆入炉烧制而成。上等的掐丝珐琅器除了要造型大方高雅,胎体无瑕以外,图案本身的精细程度和寓意也是衡量的准则之一。今期自香港佳士得 2012年春季拍卖会《华彩熠然 - 文德尔伉俪珍藏掐丝珐琅器》专场中选出两项均为成对的掐丝珐琅器,其一为出自清代十八世纪的一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另一则为一对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孔雀形 盖炉。二者以均以动物为题,灵象和孔雀在中国传统中均有吉祥寓意,其中象駄宝瓶,除了是刚毅、仁德和福寿的象徵外,更取其谐音而得“太平”之意;至于孔雀 在中国文化中更是拥有九德的祥鸟,而其长而华丽的尾部羽毛更是官拜高位的象徵。值得一提的是,两项拍品对于动物的造型均掌握得非常准确,并透过掐丝珐琅工 艺突出了动物形体的层次感:一对大象颔首敛目,姿态庄重,眼睛部份保留胎色,传递安宁静谧的心境;一双孔雀则挺立回首,双目有神,鸟喙微启,神态自信而坚 定,更觉灵气逼人。

孔雀双目灵气逼人

这对孔雀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其回首之姿,双目嵌有宝石,神光流转,鸟喙微启,表现出自信神彩。

羽毛具层次感

孔雀羽毛以层层叠进方式呈现,每层的纹路排列和色调都不尽相似,因而令羽毛更为立体华丽。

免责声明
标签:清代    掐丝珐琅    艺术品    古董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奢华私语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