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就要学人家好在哪里,坏的也要知道坏在哪里。”这是邵逸夫对公司员工的谆谆教诲。坊间还流传一段他专心审片的故事:当他的大儿子遭绑架时,他正在审片,那边救急电话打过来,他连忙问身边的人:“受伤没有,能用钱解决吗?”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他就继续回去看片了。
年逾百岁挂印
离别TVB王国
提及在港股上市的电视广播公司,没有投资港股的读者可能会略感陌生,但如果说到其经营的无线电视,也就是TVB,可能大家就会马上联想到《千王群英会》、《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等脍炙人口的电视剧。
上世纪60年代末,邵逸夫凭借独到的眼光发现了电视业的投资前景,于是与当时香港的两位大亨——利孝和、余经纬一拍即合,于1967年在香港成立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后来的TVB。
事实也证明邵逸夫的决定是正确的。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盛极一时的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年近7旬的邵逸夫迅速转型投身电视业,不过,这还是引起了香港商界的一片质疑声。当时,香港电视圈由丽的电视台(即“亚视”前身)独霸,但是邵逸夫用高片酬从“丽的”挖角当红女明星汪明荃,再配上谢贤,拍摄了一部《千王之王》,由于题材独特加上颇具话题的男女主角搭配,TVB凭此一部剧就在香港电视圈站稳了脚跟。之后,邵逸夫又拿出当初进军香港影坛的气魄,一连拍摄了《上海滩》、《千王群英会》、《火凤凰》、《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多部电视剧,打得丽的电视台没有还手之力,也由此宣告了TVB电视王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2011年12月31日,年逾百岁的邵逸夫正式退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同时获公司颁授为荣誉主席。
开设艺员培训班
为TVB储备人才
开设艺员培训班,这是邵逸夫经营TVB时所做的一项创举,其目的是为公司积累演艺人才储备,而这一想法的形成又与邵逸夫和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擦肩而过、未能成功合作有关。
据TVB的一位编导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1970年代初,号称邵逸夫“智囊”的邹文怀带领大班人马离开邵氏自立门户,创办了嘉禾影视,而此时李小龙登门要求加入邵逸夫麾下,但条件是每集片酬1万美元,还要参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当时,邵逸夫觉得李小龙开出的条件有点苛刻就拒绝了,李小龙随即转投嘉禾,先后拍摄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多部颇有影响力的武打动作片。
与李小龙的合作失之交臂,这让邵逸夫感到有点遗憾,也让他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便有了开设艺员培训班的想法。多年之后,TVB通过这一平台打造出刘德华、周星驰、梁朝伟等一大批影视巨星,TVB的收视率也借此优势长期占据香港电视圈的首位。
就在邵逸夫去世的当日,电视广播的股价一度下挫超过3%,邵逸夫对TVB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公益达人
巨资捐助教育慈善
公益慈善达人,这是除了影视娱乐王国掌门人之外,邵逸夫给世人的另一个重要印象。
1985年,邵逸夫三哥去世,失去至亲的打击让邵逸夫对慈善事业有了更新更深的认知,从此他更加热心公益。他曾向当时的香港总督尤德爵士提出,要把自己的钱捐赠给大学和医院,这一想法得到了尤德爵士的高度赞扬。
其实早在1957年,邵逸夫来香港创业之前,就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基金会,每年都要给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教育、医疗机构捐赠款项,支持当地的教育和慈善福利事业。
1973年,邵逸夫在香港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会,致力于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同年,邵逸夫以校董身份捐款50万港元给香港苏浙公学,资助该校新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图书馆。此后不久,苏浙公学又扩建校舍,邵逸夫再次解囊相赠,捐助100万港元。为此,苏浙旅港同乡会一致决定,推荐邵逸夫为“永远荣誉会长”。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亿港元,其中,1亿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1000万港元给香港浸会大学,1000万港元给仁济医院。捐助给香港中文大学的1亿港元被用来兴建第四书院,后命名为“逸夫书院”。
邵逸夫不但热心于香港的教育慈善事业,对内地同样是不遗余力。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宣布每年都要拿出1亿元以上的巨额资金捐赠给内地,捐赠项目众多,其中最为内地人熟知的就是遍布全国校园的“逸夫楼”。如果你打开网络地图搜索“逸夫楼”,便可看到密密麻麻“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
邵逸夫对公益慈善事业所作的贡献,就像他在影视娱乐事业中所创造的辉煌一样,多不胜数。邵逸夫曾经说:“人说赚钱难,但有了钱怎样去用,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那才是更难的事!‘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这就是他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