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趣事】
嘉译风彩。(2张)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87年他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从小不太安分的他,入学没多久便和同学商量,在校园里开了家洗衣店。为了拉到更多的生意,张嘉译在宿舍里四处串门,游说同学去洗衣服,“当时承诺的是,十块钱洗一个月的衣服。”但是好景不长,洗衣店开张洗过一次衣服,便不得不宣告关门,“真是很累,那洗衣机是单桶的,洗完了你得拧,还得晾,到最后学校就不让我们晾了。没办法,只有贴告示宣告破产了,同学们给的钱也没退给人家。”
【有关张嘉译热爱的西安饮食】
张嘉译 在西安(10张)西安是张嘉译从小长大的地方。最为熟悉不过的,是那些饮食的口味、感觉是不会改变的; 要说起西安的饮食 其中面食(吃面)最为著名是:Biang biang面、其这样的饮食方式也是通透着西北汉子“敢作敢为”、“生、冷、蹭、掘”的个性; 放眼望去,从街头到巷尾的”面馆“,”凉皮、夹馍店““饺子馆”是西安人,心灵实质的归宿。
嘉译也是如此,他最熟悉不过的是时常在回民街的食物:伴随着钟楼的”晨钟暮鼓“在吃贾三灌汤包,(尤其是咬一口就流汤的感觉,仿佛各种享受就此瞬间停住;)还有的是春发生葫芦头,老米家、老孙家羊肉泡馍;他这样形容:乃为三秦乡党品尝的小吃特色,味道简直是:潦滴太(陕西话,意为”非常棒“意思)往往在每次回西安无论拍戏还是活动采访,他总是要品尝几次,留恋往返;(曾在厦门期间拍摄《瞧这一家子》时曾给剧组买了一箱的西安各种小吃,朱媛媛戏称:“和嘉译拍戏,剧组人人都有福利!)还有是李家村附近的(和平门里)李老六腊牛肉夹膜,只要途径此路便会停下脚步,聆听上几声吆喝,感怀着乡土地点点滴滴。
最熟悉的陌生人
半路夫妻(6张)有很多演员都是让观众看着脸熟却叫不上名字,曾经的张嘉译就属于这一类。从“警察专业户”到“婚姻问题代言人”,再到王小帅《左右》的国际大奖,张嘉译来都是戏红人不红——戏可能一集不落,可人就是叫不出名。他让观众从陌生到熟悉,用了20年的时间。20年不长,但是也不短。从1987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算起,张嘉译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干了20年。而最近几年张嘉译才开始慢慢被更多的观众所熟悉。当年随着电视剧《半路夫妻》、《生死劫》、《温暖》、的全国热播,王小帅电影《左右》柏林获奖,男主角张嘉译的名字不断被提起。不过在看到了张嘉译的照片之后,绝大部分人却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他。甚至走在路上,很多人都会看着他眼熟,却叫不上名字。演艺圈就是这般残忍,有的人可以一夜成名,有的人却只能从量变慢慢到质变,如果说名气也是种积累,2009年这个深冬,兼具书卷气与江湖气的张嘉译终于爆发了,电视剧《蜗居》。对于自己的大红大紫,他说这没什么感觉,真正给他印象深的就是极不顺利、摸爬滚打的那些年,哪怕是回忆,到老也会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