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贝儿小呼
巍巍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地域广阔的内蒙古自治区,犹如一只展翼高飞的雄鹰,镇守着祖国的北疆。“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盟坐落于雄鹰的左翼之上,黄河从它身边静静流过。这里正是呼斯楞的家乡。 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元称帝,对内蒙古地区设旗治理。顺治五年(1648年),在摄政王多尔衮的领导下,清廷正式设立乌拉特前旗。时过境迁,今日乌前旗已有16个民族的人们长驻。
(注:2004年,国家撤巴彦淖尔盟,改设巴彦淖尔市。07年“扯乡并镇”,全旗设九个乡镇(苏木),有4个苏木处于牧区,巴音花镇便是之一。)
巴音花镇东距包头市50公里,南与鄂尔多斯市隔黄河相望,是巴彦淖尔的东大门。这个小镇只有376平方公里,辖7个嘎查(村),总人口1万多人,牧民三百余户。 1982年的盛夏,呼斯楞就出生在巴音花镇乌日图高乐嘎查的一户牧民家中。
蒙古人为新生儿起名字,很多都是与草原上的生态相关的,如“布日古德”是“鹰”,“傲日格勒”是“山峰”,“赤那”是“狼”,男孩子还有不少叫“巴特尔”的,那是“英雄”的意思。这个大胖小子的降生,给小小的嘎查增添了美好的生机,全家人欢欣雀跃不已。父亲给宝宝起名“呼斯楞”,寓意着理想与希望,将家人的无限期望寄予在这个小宝贝的身上。
小呼一天天长大,到了淘气捣蛋的时候。父母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总看不住他。有一天,小呼想听收音机唱歌啦,可是爸爸妈妈都在外边为了养活他而忙碌着,自己的小个子又够不着高置在柜上的收音机,聪明的小呼搬来一把小板凳垫在脚下。还是够不着。对了,家里有盆儿仙人掌,开得高高大大的,就是它了!小呼一脚踩着小板凳,另一只脚踏着仙人掌,抻长了小胳膊,向收音机的方向前进。可惜小呼实在是太小了,身体的平衡能力还没赶上他的智商,趔趄一下子,一屁股坐在仙人掌上。痛得小呼嗷嗷哭喊,这下把爸爸妈妈都叫回来了.根据呼斯楞后来的回忆,那棵长得很美的仙人掌"把它长了许多年的宝贝刺都赐给了我当时的小屁股",爸爸妈妈都给吓坏了,把小呼放在床上,小脸向下屁股向上,两口子齐心协力把小呼小屁股上的刺儿一个不落地全都拿下,拔了足足一下午,小屁股才恢复原来的溜光水滑。
三年后,母亲给小呼生了弟弟小小呼,更加罩不住小呼,干脆把他送到外婆那儿去放养.外婆每天给小呼讲故事,唱歌谣,做好吃的蒙古风味,把小孙儿喂养得白白胖胖.转眼,小呼上了幼儿园.爸爸妈妈倒是不用担心小呼再放羊了,新的烦恼又来了.老师告诉小呼的爸爸妈妈,小呼算术很不行,甭说计算,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他都不能按顺序说出来,妈妈吓坏了, 以为这个不省心的小鬼是不是得了什么阅读障碍症?还是真的脑子出了问题?爸爸却觉得儿子不是一般的小孩,不能用一般的方法教。老呼大叔相当地有才,选择用音乐的七个音阶来启发小呼.在八十年代,电子琴还是很昂贵的物件儿,呼爸爸不惜血本把这个大家伙搬进了家,给小呼学习,娱乐. 这下可不得了,从此小呼的音乐天赋被父亲的爱心彻底激活.
呼斯楞和妈妈
至今,呼斯楞家中仍珍藏着一盘磁带,里面装着的是三岁的小呼的美妙童音.那首歌叫做<黄岩>,是小呼来到世上学会的第一支歌,老呼大叔一句一句教他的:
在那黄色的山峰上挂起了黄色的彩虹, 想起了哺育我的母亲,心中阵阵思念啊! 在那蓝色的山峰上浮现了蓝色的彩虹,想起了慈爱的母亲,心中渐渐悲痛啊!
在那红色的山峰上飘着那红色的彩虹,想念着慈祥的母亲,心中默默地哭泣。
老二还小,离不开妈妈照料。渐渐长大的小呼经常跟着爸爸一起出外放牧。说是放牧,更多的时候,小呼是跟爸爸一起嬉闹,在娱乐中学习蒙古男儿的本领。“我们的草原是东一面西一面的山坡,早上起来,把羊从羊圈里放出去,自己去到山坡上吃草。晚上了,对着羊群高声呼唤一嗓子,他们就自己回来了。”(每天对喜羊羊嚎叫,日复一日,或许呼斯楞的大嗓门就是这样子练出来的~)
小呼家里的毡房不算大,每当有远方的朋友来探访就不够住了。老呼大叔和呼妈妈特别热情好客,到了这个时候就叫小呼带上羊皮住到蒙古包外的勒勒车上。勒勒车不算大,正好装下小呼。小呼像个小野孩儿一样裹着身羊皮在小车上将就,老两口总会放心不下,妈妈要看着二小子走不开,老呼大叔就会悄不瞪地出来看看小呼,给睡得喷喷香的小宝贝掖掖羊皮被子。长大后,呼斯楞很怀念这种日子,“以后有钱了,我一定买一套大房子,放一辆勒勒车在屋里,看着也好。"
呼斯楞生活照(13张)呼斯楞15岁的时候,老呼大叔因病去世.母亲正值盛年,便遭受飞鸿失伴之痛,未来更要面对独自抚养两个儿子的重担。汉人说,无父曰孤,两个半大小子成了孤儿.呼斯楞回忆当时"像天榻下来一样"。
天人永隔,父亲只能在小呼的梦中出现.梦中,父亲把着儿子的小胳膊搭弓射箭,把着他们的小身子跨上马背,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向神圣的敖包献上哈达......
几个月后,高中的特招通知书下来了,小呼挥别了母亲和弟弟,从此带着额吉的牵挂,开始了游学生涯。
旧日的足迹
三年时光如流水,初恋的姑娘,声乐老师的指点,第一次登台演唱......
一页页翻过,都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游牧少年小呼长成了大小伙子呼斯楞。
2001年,呼斯楞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录取,成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收到通知书的时候,呼斯楞还在家中和弟弟一起帮妈妈干活儿,妈妈恨不得手中有个超高分贝大喇叭向全嘎查的人通报。
那日苏人如其名,像松树一样高大挺拔,耐寒扛冻,坚韧不屈。呼斯楞满月的那天,那妈妈抱着刚满周岁的小那那去看新鲜出世的小呼,从那时候起俩人就算正式认识了。那日苏是独生子,呼斯楞当时也是独苗一棵,两个小男孩经常一起玩耍,是一对好安达,说两个人是光腚长大的一点儿不为过。呼老二降临人间,小哥俩还经常一起逗他玩儿。
那日苏比呼斯楞大一岁,当呼斯楞在高三挣扎时,那日苏已经到呼和浩特上大学了。呼斯楞的通知书一到,那日苏心里可美了美了,分开了一年的小兄弟又能厮混在一起了~
大学里一年的历炼,使从小在乡镇上长大的那日苏视界开拓不少。同学中蒙古族人很少,结识了扎旗来的同学玛希巴图包玉民后,很快成了好哥们儿。校园中流行组业余爱好社团,音乐学院中流行组乐队。眼瞅着身边的不少同学都组织起了乐队,哥几个也心痒痒起来。纵览周遭的同学们,汉族的走中国流行摇滚路线,蒙古族的走外蒙流行摇滚路线,哥仨一合计,咱不如就走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电声结合的流行音乐路线吧,一拍即合!不过,才三个人,人太少。怎么办?
那日苏人称那德才,有德又有才的意思,这种小事自然是小CASE,早就相中了那个白胖白胖的呼斯楞啦!那大胖小子从小唱歌就好听,从小对着喜羊羊狼嚎(羊羊不但没跑还能自己找到家)还会弹钢琴,拉过来既能当主唱,又能当键盘手,新学期也要到呼市上大学了,没有人比他再合适的了!于是乎,趁着放假,那日苏第一时间回到家乡,找到了呼斯楞。就这样,呼斯楞还没到表演系去报到,就忽忽悠悠走上“不务正业”的道道。
这边那德才忽悠呼斯楞的时候,那边玛希老包哥俩抓紧时间筹备,先从别的同学那里借来了乐器研究琢磨,自学成才。等到那日苏带着呼斯楞凯旋的时候,四个小老爷们儿情不自禁地杀向饭馆庆祝乐队成立。人员的问题算是解决完了,乐队还没有名字,哥几个在胡吃海塞的时候也没忘了开会商量。
2001年七月的一天,呼和浩特市区某家餐馆里,“额尔古纳”---这条蒙古族人民心中神圣的母亲河,在餐桌上被哥四个全票通过确定为乐队的名字,岁数最长的玛希巴图当选为队长,那日苏由于能说会道被一致推举为乐队发言人。
离新学期开学还早着,乐队磨合排练一些时日后,找了家酒吧驻唱。一来累积些现场演出经验,二来赚些实惠儿滴银两,解决乐器升级的问题。不久,经朋友的介绍,斯日古冷这个小朋友加入了进来,额尔古纳乐队雏形初现。
光荣岁月
话说进入酒吧表演的最初日子,呼斯楞还没有多少舞台表演经验,一晚上好几十首歌也真是够呛,有几次居然唱着唱着就忘了词,如果是蒙语歌还能凑合兜回来,毕竟汉族听众听不懂,蒙古族的兄弟也能宽容,要是汉语歌就不好瞎编了,在座的客人都能听懂,可就现了大眼了~一到这时候呼斯楞就向发小那日苏抛“媚眼”,那日苏能唱就接,接不了就编,过程虽一惊一乍的,怎么说都比呼斯楞现眼强!
乐队每天晚上都要唱上好几个小时,尽管两个主唱交替,也不是轻松的事。好在哥几个都是才华横溢,除去固定曲目,还添加了民乐演奏,玛希队长吹竹笛,老包拉四胡,冷仔秀马头琴名曲和钢琴名曲,老那表演火毕斯这个失而复得的老 东西,呼斯楞没有宝贝可奏就跳安代舞活跃气氛。
白天,哥们儿该上学的上学,拍拖的拍拖,总之各忙各的。一到晚上,哥五个一起吹拉弹唱,场面何其壮观?五个小伙儿的才华在这家小酒吧里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