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 / 记者 陈 磊 见习记者 蔡长春
“新西兰奶粉含二聚氰胺”、“美素丽儿改标掺假”……今年进口奶粉市场不断爆出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混在进口奶粉中的“假洋鬼子”也开始涌现。乳制品行业资深人士余斌品告诉记者:“它们虽然打着国外品牌的旗号,但其中绝大部分的品质都没有保障,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问题。”
5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目的在于提高“洋奶粉”准入门槛。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处长韩奕表示,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突出了对进口全供应链的监管。
“进口奶粉监管一度出现‘似管非管’的状况,但很多进口奶粉的质量并非万无一失,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西部乳业协作会秘书长王伟民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加之进口奶粉不断挤占国内奶粉的市场份额,因此加强对进口奶粉的监管势在必行。”
“国内乳企的一些‘假洋鬼子’如果被清理,外国的‘真洋鬼子’也可能会更疯狂。”王伟民也表示了一定的担忧,“奶粉定价权现在掌握在国外一些奶粉大品牌的手中,按照以往市场运营的情况来推测,它们很有可能趁机涨价。”
监管门槛提高
“现在进口奶粉除了传统的四大品牌(即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之外,还有很多‘杂牌’,它们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人操盘找外国奶粉厂加工而成的。”余斌品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不过由于数量众多,往往不能确保都在一些大工厂里生产,而找一些小工厂来加工的话,很多安全指标也就很难得到保证了。”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李彤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也并不考虑那些不知名的“洋奶粉”。她看到一则消息,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称:“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洋奶粉品牌已超过百家,近八成的品牌是由中国商家变相生产。”
李彤在前述亲子论坛上看到,所有进口到中国的原装进口奶粉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从灌装到奶粉全部从国外进口;另外一种形式就是罐子和奶粉分开到中国,也就是国外品牌、中国灌装生产。
而鱼目混杂的奶粉市场,确实让李彤感觉在分辨时有些难以适从。
在王伟民看来,新规中“洋奶粉宣扬的所有荣誉必须要经过外交途径认定”一条,恰恰杜绝了一些品牌忽悠中国消费者的做法。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方法,也是真正奏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即进行授权认证。”余斌品表示,“授权数量控制住了,整体上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就大大减少了,基本品质也就更容易得到监管和保障。”
在余斌品眼中,光靠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往往容易让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
“一些企业会把送检的标准样做得很好,但是大量的货物却并不一定都能满足标准。”余斌品认为,“此次政策的最大一个要害是限制了授权,今后只有有权限的公司才能经营奶粉。”
“新规中‘首次进口必须进行全部项目的检测’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和国际接轨了。”王伟民认为,“凡进入中国境内的奶粉,也必须要按照中国的奶粉标准进行检测。”
根据该办法,国家质检部门将对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只有合格并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乳品方可入境。
同时,进口乳品商要向公众公布乳品种类、产地、品牌等信息,记录进口乳品的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编号、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保质期等,记录保存不少于两年。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秦伟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在国内品牌奶粉面临信任危机的当下,消费者通过各种途径大量购买“洋奶粉”,使得部分进口商在利益驱动下进口良莠不齐的“洋奶粉”,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从严要求进口商披露信息,有助于保障国内消费者的食品健康安全。
据王伟民介绍,国产奶粉出厂要经过很多项目指标的检验,每次检测费用大概要在数千元左右,而按照国家要求国内企业全都做到了;但进口奶粉进入中国市场比较宽松,甚至一度处于无人监管的状况,这本来就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他看来,目前的检测标准可以满足乳品安全检测的需求,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应该是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