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引发轰动的电影,则是1987年上映的《超人》和《罗马假日》,前者引发了国内的科幻热潮,后者则成为一代国人的美好回忆,即使它在22年后才光临中国,却让很多国人知道了格里高利·派克和奥黛丽·赫本,即使今天赫本还是国内最具知名度的好莱坞女演员之一。
1988年的《末代皇帝》更是举国皆知的重要文化事件,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给予有力支持、历史上首次在紫禁城取景拍摄,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亲自出演,保障了导演贝托鲁奇最大的拍摄自由,本片是中意两国政府级的重要合拍片。中国与海外同步上映,成为第一部也是20世纪唯一一部获奖前在国内上映过的奥斯卡电影。此后,该片一举收获了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九个大奖,是奥斯卡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经典杰作。
哈里森·福特和汤米·李·琼斯主演的《亡命天涯》是中国市场开放后引入的第一部进口分账电影,当年在奥斯卡斩获两个奖项,最初操作并不成功,后通过加映取得2650万票房,在影业衰落的当时相当成功。即使很多人叹息市场将死,第五代都是票房毒药,奥斯卡获奖片在中国的受青睐程度有增无减,第二年引进的《阿甘正传》除了重复票房奇迹外还引发了国人励志热潮,末了“乒乓外交”的段落亦很有些隐射的幽默意味。1995年,获得两项奥斯卡音乐奖的《狮子王》成为国内票房最高的动画片,自此之后奥斯卡动画片涌入而不可收,一直蔓延到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3》。
1996年的《廊桥遗梦》让人伴随原著的热卖一度成为中国影迷谈论的热点,但真正征服国人的奥斯卡事件当属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风靡全球的同时也让国人第一次领略到奥斯卡大片的魅力,在中国取得3.6亿元票房(这一纪录直到《变形金刚2》才被打破),国人对奥斯卡的崇拜终于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它也终于成为国内影迷的必修课,《拯救大兵瑞恩》也在这股风潮下被重磅引进,斯皮尔伯格这位奥斯卡得奖大户亦被内地影迷顶礼膜拜,自然票房不俗。另一个值得国人关注的热点则是李安的《卧虎藏龙》,这部电影在海外叫好又叫座,2001年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李安、谭盾、叶锦添、鲍德熹等华人获奖,带给国内影迷莫大的荣誉感,华人主创、中文对白、东方风情的展示和民俗乐器的运用让这部电影带有强烈的中国印记,然而属于合拍片的《卧》,在国内的反响却不够理想。
至于《阿凡达》国内公映日期贴近了奥斯卡颁奖前后,但是本片在国内的疯狂卖座,与它的“奥斯卡提名者”关系甚微。《阿凡达》在中国创纪录地上映112天,拿下13.7亿票房,睥睨史上一切。不过在当年的奥斯卡上,它完败于《拆弹部队》,只牵走三个技术奖项,亦象征着技术至上时代里艺术的蜕化流变过程,这与国人日趋下降的审美感无缝对接。或者说,国内观众与全世界共同见证了“天神下凡”,却只是商业的奇迹、猎奇感的胜利,仅此而已。
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奥斯卡系影片在中国走过的是一条高开低走的曲线。两片同是技术大导詹姆斯·卡梅隆的手笔,都引领了中国全民性的观影热潮。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引进背景:前者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人在政协会议上的大力褒扬和推荐,并以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身份来华上映,甚至片中裸体镜头的全盘保留都被当时视为重要的艺术审美观突破。而《阿凡达》则是纯粹的年度商业大制作的出口作业。
早年间,奥斯卡影片我们万众瞩目翘首以盼的精神食粮,一定意义上也是中美两国电影从业者互相默契、文化交流与商业回报兼顾的考虑,针对这类影片的放映,每每引发的是主流媒体及舆论领域的文化讨论。但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加深。观众和从业者都在逐渐改变,好莱坞影片的主流,变成了一系列高概念高科技的商业类型片 ——当然它们也不时获得奥斯卡的技术类提名——但象征着“美国电影”艺术成就的那一类“奥斯卡”,开始逐渐地边缘化了。